生命等高线
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接连失利,造成红军在战斗中大量减员,兵力严重不足,同时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大转移补充兵员,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自1934年5月至红军长征出发前的9月,五个月中发出了两次大规模扩红的号召。
在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中,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一座客家廊桥诉说着闽西苏区的这段荣光。这座客家廊桥又被称为叫“红军桥”,是当年红军在中复村的征兵处。在这座廊桥的柱子上,有一道用刀刻出的离地约1.5米高的刻线,见证了闽西儿女响应号召踊跃参加红军的历程。这条线是当年红军刻下的征兵线,身高超过线、高于一米五的年轻人才能扛枪去参军。因为当年红军使用的是汉阳造步枪,刚好一米五长,要背着步枪跑,身高至少得一米五。征兵刚开始的时候,征兵线只是临时用一根线或用笔画一下。一些身高不够又想当兵的年轻人就半夜起来,偷偷把征兵线改低。后来,红军知道后才刻了这条线。用刀刻后,身高还差一点点的年轻人昂着头、踮着脚,争先当红军。这条线,被当地人称为“生命等高线”。这条征兵线是对生命的丈量,年轻的闽西儿女选择投身革命,向死而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他们于水火,只有跟党走才会有出路。据《红色中华》1934年5月21日报道,长汀县自1933年12月至1934年5月1日止共扩大了三千二百一十四名红军,超过原定数目八百六十四名!
广大闽西苏区妇女也积极响应扩大红军的号召,她们不甘示弱,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甚至直接上前线参军参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前,“中央苏区红军家属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上杭等区乡甚至占2/3”。
闽西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掀起的扩红热潮,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为红军补充了充足的兵员。长征出发时的8.6万中央主力红军中,闽西子弟兵近2.6万人,占总数的近1/3。红军到达陕北时,闽西子弟兵仅剩下 2000余人。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平均每前进一里路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壮烈捐躯。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蓝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