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红军最光荣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和后勤保障基地。作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的汀州,当年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周恩来曾经称赞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闽西苏区的宁化,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成为中央苏区的粮食基地。闽西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倾尽一切支援前线,支援红军,以巨大的物力、财力支持中央红军出发长征。
为了保证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及准备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的粮食供给,从1934年6月到9月,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发出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筹粮运动。闽西人民热烈响应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收集粮食,保障红军给养”的号召,根据8月底的检查,长汀借谷 30954担,兆征县借谷20504担,汀东县借16259担,上杭县借5141担,新泉县借3010担,全部超额完成计划。
在筹集粮食的同时,闽西苏区人民还积极地发展生产,开展增收节支和筹款活动,以组织财力,支援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福建省仅在1934年6月15日至22日的8天中,就收集了铜3200斤、锡410斤、铁1500斤以及子弹壳180斤,表现最好的是兆征县,其次是长汀、新泉。许多妇女将闽西暴动以来剪掉发髻后闲置在家中的金银首饰卖掉购买公债。
长汀红军斗笠厂在1934年前9个月的产量就超过了20万顶,确保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时每个战士都能戴上一顶新斗笠。中央被服厂长汀第三分厂的工人每天加班,从而使红九军团在长汀出发长征前,在这里得到了棉衣、夹被、救护绷带、鞋子等军需物资的充分补充和更新。长汀人民还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关于“收集5万床被单”“募集20万双草鞋”支援前线的号召,发起募集和捐助活动,凡有两床被毯的群众都捐出一床,甚至只有一床单被的群众也想方设法抽出来供给红军。
此外,长汀中华织布厂、弹棉厂、印刷厂、樟脑厂、硝盐厂、炼铁厂、四都兵工厂等的工人们,在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准备阶段,也日夜加班加点,加紧生产了大量军需用品。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蓝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