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叶粄缕缕香
刘小飞 绘
■ 周继章
清晨,妻子挎着竹篮往后山走去。晨露未晞,她的布鞋沾湿草叶,在石板路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我站在门边,望着她的背影渐渐隐入竹林深处,恍惚间,仿佛看见了多年前的母亲。
苎叶粄是客家特有的时令小吃。春末夏初,苎麻抽出嫩芽,正是采摘的好时节。妻子说要让我尝尝她的手艺,天还没亮就起身准备。我劝她不必如此费心,她却执意要去。“你离家这么多年,一定想念这个味道。”她笑着说,眼角泛起细细的纹路。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母亲总会带着我去后山采苎叶。她教我辨认哪些叶子最嫩,哪些已经老了。“要选这种翠绿的,摸起来柔软的。”母亲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我常常贪玩,采一会儿就去追蝴蝶,母亲也不恼,只是笑着摇摇头,继续专注地采摘。
妻子回来了,竹篮里装满嫩绿的苎叶。她将叶子洗净,放入石臼中捣碎。
“咚咚”的捣击声,让我想起儿时的场景:母亲站在石臼前,手臂有节奏地起落,青翠的汁液顺着石臼的纹路流淌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来帮我揉面吧。”妻子招呼我。我学着她的样子,将糯米粉倒入木盆,掺入捣碎的苎叶汁。粉团渐渐变得柔软,沾满了手掌。妻子揉面的动作很轻柔,仿佛在抚摸什么珍贵的东西。阳光从厨房的窗棂斜斜地照进来,落在她的发梢上,映出一圈温暖的光晕。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里的水开始咕嘟咕嘟冒泡。妻子将揉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轻轻按扁,放入蒸笼。蒸笼是用竹篾编成的,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泛着温润的色泽。蒸汽渐渐升腾,带着苎叶特有的清香,在厨房里弥漫开来。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灶台边,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她总会笑着递给我一小块面团,让我捏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常常把它捏成小兔子、小乌龟,虽然蒸熟后往往面目全非,但那种亲手制作的喜悦,至今仍记忆犹新。
“尝尝看。”妻子递给我一块刚出锅的苎叶粄。翠绿的色泽晶莹剔透,咬上一口,糯米的绵软与苎叶的清香在口中交织,带着山野的气息,又透着家的温暖。妻子准备了一小碟红糖,让我蘸着吃。红糖的甜与苎叶的微苦相得益彰,仿佛人生的滋味,苦中有甜,甜中带苦。
“和记忆中的味道一样吗?”妻子轻声问。我点点头,却又摇摇头。味道确实相似,却又似乎少了些什么。或许少的,是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少的,是儿时那份无忧无虑的心境;少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厚重。
妻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握住我的手。“以后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给你做苎叶粄。”她的手掌温暖而柔软,让我想起母亲揉面时的样子。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就像这苎叶粄的清香,就像这份家的温暖,就像这份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