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点亮我的岁月长河
■ 曾晓和
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客家人,时光匆匆,五十余载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在成长的路上,哪吒这个经典形象,宛如一位挚友,以不同面貌和丰富内涵,给予我力量与启示。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备战小升初的关键时期,那是初春三月的一堂班会课。班主任林振太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一脸严肃地站在讲台上,而是面带微笑说道:“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哪哪吒吒’的故事。”在客家话中,“哪哪吒吒”常被用来形容孩子顽皮捣蛋,虽带点贬义,却又透着长辈对晚辈的宠溺与宽容。同学们都满脸懵懂,老师掏出《中国少年报》......连环画上的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眼神坚定而勇敢,仿佛随时准备冲向战场。他那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精神,深深吸引了全班同学。
说来也巧,距离考试前一个月的五月份,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上映。那时,放映一场电影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林老师破天荒地组织全班同学集体去看电影,还贴心地帮出不起五分钱电影票的同学垫款。现在看来,林老师真是既有胆识又有远见。哪吒骑着风火轮,穿梭于山海间,与龙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的勇敢无畏,让我这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再次与哪吒相遇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彼时的我已步入壮年,生活的种种波折让我从广东回到福州,担任一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高管。当时行业正处于“回归初心 回归保障”的转型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我急需在新环境中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击我的内心。哪吒出生时被赋予魔丸的宿命,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当年那个单纯的追风少年在命运重压下已成长。哪吒的“闹海”也不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为了打破命运的枷锁,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台词成为我积极面对现实、努力进取的动力。
今年春节,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我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此时,中年危机
非常具象化地体现在我身上:将近百岁的母亲失去认知和生活能力,需要家人日夜照顾,职业发展遇到瓶颈,这两者的矛盾让我心力交瘁。哪吒的内心矛盾和焦躁,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此时,哪吒的“闹海”,不再是单纯的反抗,而是寻找自我,突破困境。他的挣扎和努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中年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躺平、失去突破困境的勇气;无论生活压力多大,我们都有力量去突破。哪吒的“闹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中年的前行之路。
哪吒的“闹海”,是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不只是他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时代的缩影,反映了每一个时代的焦虑与渴望,是每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成为大家心灵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