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贤嫂


陈玲蓉 绘

■ 罗炳崇

“长嫂如母”,这句话在我们家有深切体会。自从母亲走后,大嫂便担起了整个家,使得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兄弟姐妹,安心不少。

掰指算来,大嫂到我们家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回望这些年,全家能够安定、祥和,自是离不开大嫂的辛劳、隐忍与付出。

大嫂是一名小学教师,平时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总是最早出门,最迟归家,一心扑在事业上。有了孩子后,依然是“舍小家顾大家”,把工作摆前头,多年的经验探索和实践积累,使她成为当地教育行业的“一朵金花”。大嫂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有独特心得,她一向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特点,倡导做好人生目标规划,鼓励和督促孩子坚持不懈地向目标迈进。

由于出色的教学成绩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工作没几年,大嫂便被委以校长的重任,管理几十号老师和几百号学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雷厉风行,力求完美,于是愈加操劳了。

后来,由于当地城市建设征迁工作的需要,急需一批能说会道、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大嫂被推荐借调到征迁办。征迁工作可是块“硬骨头”,几乎每天都要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加班加点更是常态。但大嫂干起来却得心应手,她的细致和耐心,不知道破解了多少“硬茬”,攻克了多少“钉子户”,得到同事和群众的交口称赞。每每借用到期,征迁办却舍不得她离开,一再申请延期,没想这一干就十余年。

大嫂的协调能力在街坊邻里中也是有口皆碑的。哪个家庭发生了矛盾,或邻里之间有些小摩擦,都乐于找大嫂来评评理。大嫂对这个业余“调解主任”的角色挺上心的,常常不吝口舌,讲事实,摆道理,许多邻居经大嫂开导之后,往往是吵吵闹闹来,满脸笑容走,临别时还千恩万谢。

大嫂对外“上得了厅堂”,工作游刃有余,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对内,亦是“下得了厨房”,是一名干家务的能手。母亲身体尚健那些年,大嫂是好帮手,婆媳之间互敬互爱,三十多年从未红过脸。母亲遇到谁,都夸说:“我家里有个好儿媳”。母亲晚年病重,偏瘫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父亲年事已高,大哥身体孱弱,我们这些在外的子女基本帮不上忙,家里的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基本都靠大嫂打点。母亲除了普通的生活起居,还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复检,耗时、耗力、耗神,基本都是大嫂在操持。

有一年,老家发大水,把家里淹了,那时父母恰好在外地住院。水退去后,家里一片狼藉。清洗、消毒、粉刷、修电路、换家电、换家具……大嫂包办了所有,等我们回家时,家里焕然一新,一点都看不出遭过水灾的样子。我们既钦佩大嫂的办事能力,亦感激于她的辛勤劳累。

母亲离世时,我们兄弟姐妹真的是手足无措,幸亏有大嫂,她有条不紊地安排这安排那,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亦感到无比的欣慰。

母亲走后这些年,大嫂在我们心目中分量愈重。家有大事,必定会第一时间和大嫂商量。在外工作的我们要回老家,也是第一时间向大嫂报告。每次回家前,大嫂总是把我们的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被褥晒得松松软软,满是阳光的味道。大嫂厨艺更是精进,得知我们要回去,早早就会安排好菜谱,每餐都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家乡美味,让我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更感受到家的温暖。

家有贤嫂,幸哉,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