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爱一生


■ 李大春

冬天的北风裹挟着县政府楼上那洪亮的钟声,“铛铛铛”地报道出小县城的黎明,唤醒着沉睡的村庄。而夏天的熏风则包罗着东台山上一中科学馆楼上的钟声,“铛铛铛”地催促着上班上学族,步履匆匆。从前,这两个由炮弹壳敲成的吊钟就是这座小城的羲和,它引导指挥着小县城的人们生产生活中正有序。

父亲有个时钟梦,一直就想拥有自己的一座时钟。

一次,不知他从哪掏来一些挂钟的零部件,只见他迫不及待地摆弄开来。先将所有的零部件放入一铝饭盒中,倒些煤油浸泡润滑;再将已断了的发条研究利用,找来洋戏匣子那锋利的唱针,在发条上仔细打孔,还找些钉头与之铆接;而后用镊子将一个个齿轮和零部件夹起组装。当零部件组装好扭紧发条可听到“嘀嗒嘀嗒”声音后,便开始找三合板和木料,制作起钟盒来。一块铝板剪成钟盘,用黑漆分格画好时段,两块小白铁皮剪成指针,再用块铜片敲圆镶制成钟摆,还找了个小铜碗用于敲打报时用。这座挂钟做好后,父亲仔细端详,又感钟盒不够美观,于是便从母亲睡觉的床围杆上锯下一木葫芦,开成两半,张贴在钟盒两旁,一座“美轮美奂”的时钟便大功告成。

记得父亲那时曾一连制作了好几座挂钟,有的送人,有的卖了,但不管卖的或送的,出门前,父亲总要如此这般谆谆嘱咐:时钟若走慢了就将钟摆下的螺帽向上旋高,走快了则旋低,若不走了便送回,免费修理。

挂钟摆弄多了,父亲便萌发出收藏古钟之意。

父亲有个朋友,曾是纨绔子弟,后家道中落,开了个药材铺子维持生计,父亲空余时,常到他店里坐会。一次,父亲见这朋友有座很时尚的德国钟坏了没人会修理,准备拿来出售。父亲问起卖价,这朋友支支吾吾不肯报价。父亲怕这钟被人买了,不厌其烦去求购,这朋友就是不肯正面回个价格。父亲百思不得其解,旁敲侧击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朋友困难时父亲曾借了一些公债券给他兑换成现金度日,至今尚未归还,他想一旦这钟卖给父亲必会从中扣款。父亲了解这朋友的想法后,为获得这座古钟,只好咬咬牙说:“我再给你二十块钱现金,你欠我的那些公债也算两清吧。”那朋友见父亲这么执着,再无理由拒绝,只好将这座钟卖给了父亲。

父亲得到这座钟后如获至宝,因为他知道这座钟制作非常考究,开一次发条,能走上一年,机械钟极少达到如此工艺水平。父亲将零部件一一拆开,十分仔细地研究起来,买了一套专用工具,甚至画起图纸来进行分析,后来终于发现其奥秘就在那组来回转动的重锤上,但那组重锤的吊线已断,要采用什么金属材料来替代呢?父亲大伤脑筋,最后他采用游丝取代,不料却获得成功,父亲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父亲这一生专注和痴迷钟,他只要发现了心仪的古钟,都会想办法用钱购买,或用物交换,真可谓“钟”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