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过“七夕”


□ 陈健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每年只有这天晚上,喜鹊才会在天河(银河)上搭桥,牛郎、织女可以在桥上相会,让他们夫妻诉说衷肠,家人团聚;然而,织女又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古时的这个夜晚,女孩们会摆上时令花果,对着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织女赋予智慧和巧艺,让自己心灵手巧;在本地,七月初七这天又是女儿节,父母会给女儿送去麻粩,寄予良好的祝愿。

“七夕”虽然也称为“节”,但与过年、端午节比,显然没那么隆重,家中既没有杀鸡宰鸭,也无须准备美味佳肴。

农村的一些地方,村民们代代口中相传“七月七夕,薯王生日”的俗语,话说在这一天里,如果给大薯施予肥料,就好比是给它过“生日”,这样大薯必将长得更好,薯块会更大、更饱满。于是辛勤的农人,就会备好肥料,去田间地头给大薯施肥。

龙岩坊间广泛流传着“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的说法。意思是说,每逢父母的生日,作为女儿必须送上“猪肚”“脚节(猪脚)”、服装、红包等礼物给父母,以表孝心。而在“七夕”的前几天,娘家父母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去麻粩,尤其是新婚头一年,会送得更多,整担挑着去,作为乞巧之物,分发给亲戚朋友,祝愿女儿女婿夫妻恩爱、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幸福永远。

麻粩,是龙岩(新罗)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每一块都透着橙色的麦芽糖,粘裹着的“米香”粒粒分明,其间还点缀着黄色的花生米、黑色的芝麻和褐色的葱油(用食用油炸葱头),晶莹、剔透,五色分明。咬一口,香香的、甜甜的,酥脆酥脆,欲罢不能。这小小的麻粩,成为一方家园的一方美食。它糅合了传统的技艺、地道的食材和美丽的传说,成为馈赠的礼品,几百年来,芳香了龙岩城乡;更体现了家乡的味道,让人平添了几分乡愁!

有一年,“七夕”遇周末,祖父从城里带回了麻粩。晚餐后,祖母将麻粩摆放在案桌,倒茶水,燃馨香,对着繁星密布的天河(银河)拜了拜,口中念念有词。我一边吃着麻粩,一边聆听着祖父娓娓道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祖父讲完故事,对着天空,给我指指点点,告诉我哪里是天河,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让我对浩瀚无垠的天空有了初步的印象。

有一年放暑假,我在外祖母家住。暑假期间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有一天,家人们在一起吃桃子。我吃完桃子后与往常一样,顺手就将桃核扔了。外祖母对我说,桃核不要丢了,并让我将大家吃过的桃核全都捡起来,洗净、晒干后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同时告诉我,今后吃桃子时也应把桃核留起来。到了“七夕”那天,大人们就把平时积攒的桃核拿出来,示范着将桃核放在石头上,用秤砣将它一个个砸开后,取桃仁留下,让我也跟着他们那样做。傍晚时分,外祖母就将桃仁放在锅里炒熟。吃过晚饭后,外祖母就将麻粩、炒过的桃仁摆在桌上让大家吃。笑着对大家说,“今晚吃桃仁,明天早早去捡银”。同时教导孩子应早睡早起,只要天天早早地起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捡到“银”……

我童年时过的“七夕”节,让我至今难忘,其情实景,历历在目,感受到了大人们的辛劳、对物质的珍惜和对传统风俗习惯的尊崇;体会到了长辈们对下一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与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