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力”谱写红三十四师湘江壮歌


采访团全体成员在广西兴安县湘江界首渡口采访留影。

□ 记者 傅长盛 文/图

市委宣传部8月6日至18日组织开展“湘江战役·闽西荣光”——闽西记者重走红三十四师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全市各县(市、区)湘江战役龙岩籍烈士后人家中和沿湘江战役红三十四师长征路线进行采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和2019年的两会期间,两次提到过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的忠诚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采访闽西籍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感人故事和鲜活细节,收集他们在他乡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的悲壮故事,弘扬学习红三十四师的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对于深刻理解“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内涵,对于当前龙岩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将这次重走红三十四师长征路,作为践行习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四力”论述的难得机会。在整整12天时间中,笔者和采访团走访了龙岩市境内和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境内5省12县区51个点、110名红军烈士后代或当事人后代、20余名党史专家,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档案,观看了十多个展览馆,收集文字材料上百万字,拍摄500多张照片,写成新闻稿件30条,陆续在闽西日报刊发,并同步在闽西日报公众号推出微信。

用脑力采写。短短的12天时间,我们走了一个微型的长征路。每天清晨7点半准时出发,冒着酷暑坐车到采访点,走村入户,中午无法休息,连续作战,晚上返回酒店后继续整理当天采访资料。阅读了大量书籍,吃透历史背景,用最简洁通俗的文字将故事表达出来。

用脚力体验。学习红军不畏远征难的脚力,近些,再近些。由于不少战地遗址不通公路,我们经常冒着烈日徒步,跋山涉水,踏勘当年行军山路、战场遗迹,体验后卫师艰辛。在湖南道县,我们特地到红三十四师阻击战——道县蒋家岭战地旧址,从当年战壕掩体中感受后卫部队的壮烈,寻访当年陈树湘师长带着几十名余部最后在驷马桥镇小周塘村的馒头岭战斗旧址和他藏身养伤并被俘的山洞;在广西灌阳县,实地考察采访了红三十四师最后接防的新圩阻击战枫树脚阵地旧址;驱车盘山公路实地探访红三十四师两次经过的高山瑶族村洪水箐村;在广西全州县,参观采访了红三十四师在湘江边遭受重兵伏击的恶仗旧址——安和镇文塘村文塘战斗旧址,祭拜当年在这里牺牲的众多烈士。

用眼力观察。在全州县安和镇文塘村,当年红三十四师湘江边被桂军伏击的战场,我们从村民展示的文件箱、手雷、指南针等遗物入手,重现这场恶战的惨烈。在长汀县采访期间,征集到了3件红色文物。从这3件带着温度和传奇的文物后面,找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反映着红军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群众对红军的无私奉献,最终以三个小标题——斗笠工具:群众献给革命的礼物;铁皮箱:战士留给妻子的礼物;土地证:政府给烈士的礼物,形成《传奇的文物,深情的“礼物”》新闻稿。

采访深入,才能笔力澎湃、笔下有情,还原后卫师不惜牺牲自己掩护主力突围湘江的壮歌,重温当年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讲好新时代长征故事。长汀县新桥镇任屋村,红军烈士任文明1934年参军后一去不返,妻子黄二嫂孤身一人将三个孩子拉扯长大,等待丈夫一辈子。在烈士孙子任汉龙家采访时,我们了解到一个细节: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演后,守寡半辈子的黄二嫂最爱听孙子任汉龙唱的电影歌曲《映山红》,任家近年才在湘江战场找到爷爷的名字,最终让爷爷回家和奶奶“在天堂相会”。我们抓住这个故事,写成通讯稿《再唱一首映山红,献给天堂里的爷爷奶奶》,反映客家女人的坚守和对红军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