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河的特殊守护者

记者跋山涉水寻找污染源。
□ 记者 林阿玲 文/图
清水潺潺,白鹭轻舞。穿过登高桥的小溪河依然默默流淌,但河流承载的水质已然不同。
我们备觉欣喜。这条河的变迁,倾注着媒体人太多的汗水与情感。两年多来,我们跋山涉水,调查鼓呼,参与推动小溪河的嬗变——
铁锰因子超标,水质时常在劣五类。多年来,小溪河流域水污染久治不愈,成为影响龙津河水质的主要因素。浑浊的小溪河,成为流淌在市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2017年市两会期间,市民再次反映小溪河污染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决心重启小溪河整治。但治河之殇,利剑该挥向谁?任务,落到了具有暗访调查、舆论监督双重功能的新闻媒体身上。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主导,由闽西日报社记者牵头成立媒体调查组,赴小溪河上游的马坑、中甲两条支线流域彻查污染源。肩负特殊使命,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我们悄然出发。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们未与政府任何部门打招呼,全程依靠自己溯河暗访摸排。跋山涉水、深夜暗访,经历被企业主盯梢、险被狗咬等种种风险,佯装高校社会调查队,与排污企业斗智斗勇……历时两个余月的艰辛调查,我们最终摸清了30多个污染源。3月27日,市政府听取媒体调查组工作汇报,图片、视频所记录的污染现状触目惊心,促成了治理共识的形成。根据污染源线索,市、区两级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小溪河流域沿途企业进行突击调查取证,最终锁定一批涉嫌环境违法违规企业。
4月初,市政府将调查锁定的问题,逐一分解落实到市直部门和新罗区政府,小溪河污染整治攻坚战役全面打响。新罗区组织公检法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对污染源主体,依据环保法、刑法进行严厉惩处,至当年底共行政处罚企业19家,行政拘留9人,以污染环境罪判刑2人;关闭拆除企业38家,整改企业41家。
暗访调查结束后,我们的工作由“地下”转为“公开”,在闽西日报及其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政府的铁腕治理措施进行连续性报道,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对涉排企业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同时让群众看到了政府整治的决心。
为跟踪治理成效,我们每天跟踪拍摄记录小溪河下游水质,一日不断,持之以恒。通过媒体严密监督,督促部门加强监管,不让污染有反弹空间。其间我们还根据发现问题,提出了多项改进治理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实施科学治理、建立常态化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提升了舆论的监督力和参谋力。
经过两年多同心奋战,小溪河实现历史性转清,一至三类水质比例达80%以上,比治理前提升近50个百分点,重要断面20年来首次达到二类水标准。
两年多来,我们的调查监督之路并不平坦,几多波折,几多艰辛,甚至被威胁过,但看着小溪河日渐变清变美,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去年,市委、市政府授予媒体调查组记者“小溪河流域整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称号。
我们深知,小溪河长治久清,依然任重道远。记录、调查、宣传、监督,继续当好“侦察兵”“守护者”,水不长清,使命不止。
(作者系闽西日报社记者、小溪河媒体调查组牵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