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编校基础 坚守舆论阵地
□ 记者 蔡添高 钟国强 刘玉荣
2019年7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发出《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福建赛区初赛的通知》,要求全省报纸、期刊出版单位派队参赛。此次比赛,是为了选拔第二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的优秀团队,也是本报首次参加此类编校技能大赛。比赛结束后,闽西日报参赛团队感触良多。
从不情愿到主动请缨
蔡添高是本报新媒体中心年轻的编校人员,赛前他不情愿参赛,赛后却主动请缨来年再战。他坦言,他不情愿参赛是怕丢面子,主动请缨是感受到比赛的乐趣。紧张的比赛中,“荷尔蒙被不断激发,高度兴奋,这种感觉让我上瘾……”
他说,比赛中他感受到报纸和新媒体的编校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如何把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差错“挑”出来,完全靠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当“专家”,还要成为“杂家”,要有一颗求知、求真、求实之心。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直面差距 知耻后勇
钟国强是本报资深的检查编校人员,年纪较大,感觉比赛中的时政、法律条款、新闻知识填空是弱项,但他依旧沉着应战,一到赛场便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纠错题,判断并将错的字、词、标点改正,几乎没丢分,越战越勇。
参赛后他得知其他的报社和选手大多专门备战了一两个月,厦门一名五十多岁的主任编辑准备了大量资料复习、做笔记,让他非常感动。通过这次历练,他更加感觉到平时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醒更多同事、读者,尽量规范标准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好民族文化、传播好新闻等信息。
让心沉下去 苦练基本功
刘玉荣是本报一名年轻记者,参加编校比赛,在比赛中发现不足,有助于提高业务本领,不虚此行!
她说,这次比赛主要考查的不是编校技巧,也不是冷僻的字词,而是常用易错的字词和常识,如“个”与“位”、“鹜”与“骛”的区别。但比赛中,她发现对这些知识点记不清晰,模棱两可。她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多留心、多积累,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她领悟到,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没有终点,唯有脚踏实地,让心沉下去,苦练基本功,才能练就一双 “编辑眼”。
闽西日报社也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将全体编校人员组织起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努力提高编校质量,努力培养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编校人才,为龙岩的新闻宣传事业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