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拙政园
■钟娴
步入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大门,仿佛掀开一部泛黄的线装书。回溯明朝正德年间,失意官场的御史王献臣在此寄情山水,以一园纳天地,将满腔抱负化作亭台水榭的绝妙布局。如今,漫步其间,但见曲径通幽处暗藏玄机,一砖一瓦皆诉说着东方园林艺术的至高境界。
沿着青石小径蜿蜒前行,东部园林的盎然生机徐徐展开。花木扶疏处,飞檐翘角时隐时现,移步换景间,恍若穿行在立体的山水长卷中。转过一道门,忽见一处清幽院落,苍松翠竹掩映着粉墙黛瓦,耳畔鸟鸣啁啾,连空气都浸润着草木清香。这便是兰雪堂所在,那扇古朴的雕花屏门尤为动人——每处镂空都暗藏匠心,将五百年园林的雅韵,都凝练在这方寸木纹中。
穿过庭院幽径,一座飞檐翘角的八角亭蓦然跃入眼帘。“天泉”二字在斑驳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古意。亭中古井静静伫立,井栏苔痕如岁月镌刻的年轮。遥想当年,园主常在此汲水烹茶,以这一泓清泉款待四方雅士,茶香氤氲间,不知酝酿过多少锦绣文章。
沿曲径继续前行,眼前豁然开朗——秫香馆以其明朗的格局,在婉约的园林景致中独树一帜。这座临水而筑的雅筑,曾是园主赏览田园风光的绝佳去处。如今虽不见农田,但仍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与宁静。
一道精巧的复廊将东园与中园巧妙相连。形态各异的漏窗恰似天然取景框,每一扇窗外都是一幅精心构图的水墨丹青。穿过这流动的画廊,便来到了全园精华所在——远香堂。远香堂四面通透,堂前碧波潋滟,夏日荷香四溢。驻足其间,仿佛能想见昔日文人雅士的风雅:吟诗作画,把酒临风。而今,这里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穿汉服的少女正用手机拍荷,她广袖翻飞的刹那,明代雅士的衣袂与5G信号在阳光下奇妙交融。
从远香堂向西,在“小飞虹”廊桥停驻。水面倒影如虹,与实景相映成趣。桥那头,秫香馆旁的水榭实景舞台传来悠扬评弹,与水波一同荡漾。
继续前行,荷风四面亭正值赏荷佳季。放眼望去,接天莲叶翻涌如碧海波涛,粉荷亭亭而立。清风徐来,层层荷浪翩跹起舞,暗香随着水波荡漾。极目远眺,北寺塔的巍峨身影倒映在荷塘之中,明代园林的玲珑秀色与千年古塔的雄浑气韵,在这一池碧波间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池水盈盈环抱中的见山楼,宛如一位临波照影的佳人。底层藕香榭的落地长窗将水景尽收眼底。拾级而上,二楼曾是忠王李秀成运筹帷幄之所。待到暮色初临,斜阳穿过明瓦花窗,投下珍珠般的光斑。
西区的盆景园堪称苏派盆景艺术的殿堂。竹篱内,黑松苍劲,地柏盘虬,三角枫婀娜,各具风姿。转过回廊,卅六鸳鸯馆的绝妙构造令人拍案叫绝,南厅与北厅相映成趣。彩绘玻璃在阳光映照下筛落斑斓光影,而拱形顶棚则让丝竹之音更显空灵悠远。
登临西部制高点浮翠阁,园中苍翠景致尽收眼底。自盆景园向北穿行于假山石径,忽见太湖石后转出一座玲珑小亭,“与谁同坐轩”的匾额在绿荫掩映间清雅入目。这小亭正是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语境的呈现,六角攒尖的亭顶如半开折扇,门窗桌椅皆依扇骨形制打造,暗合园主先祖曾为制扇世家的掌故。
暮色中,飞檐翘角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琥珀光。拙政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虽历经沧桑,它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令人暂忘尘世喧嚣,沉浸于这片诗意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