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扁岭坑的红军墓


邱德昌

清明前夕,我前往新罗区白沙镇营斗村罗家溪岩连宁革命公墓祭拜革命先烈时,意外在距离罗家溪约10公里的扁岭坑发现一座红军公墓。

扁岭坑自然村距离白沙镇约35公里。这个自然村实施了造福工程,大部分村民已迁至集镇,只剩3户人家。从营斗村的石门潭渡口到牛坑自然村有水泥路相通,而牛坑村至扁岭坑仅有沙石路连接。迎接我们的是年逾六旬的扁岭坑组组长邱斯冬,他的父亲邱克明和伯父邱志宣都是当年的红军游击队员,邱志宣还是方方同志的交通员。邱斯冬介绍,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方方大部分时间住在扁岭坑村里,危险时就躲到村后山沟刀岽的山洞里。这个山洞,当地人称“红军洞”,曾有十几个红军战士在此养伤。

邱斯冬带我们来到他家旧宅前介绍说,这里是一分区司令部警卫排居住过的房子。穿过这排房子,便是方方旧居。旁边一栋房子,是梁涨才烈士的故居。梁涨才是连城红军游击队队长,长征时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他的名字刻在湘江战役纪念碑上。邱斯冬指着山顶处白色的巨崖说:“这石崖上便是当年的红军洞,洞高3米,宽有二三十平方米,洞内可藏十几人。”随后,我们返回村口公路上方一个简陋的墓地祭拜。这处墓地墓碑已破成两片,小心合起来,可见“厉坛”两字。众人焚香,向厉坛三鞠躬后,邱斯冬眼里闪烁着泪花,向我们讲述当年的历史风云。

1930年,一支红军队伍在队长黄冶平的带领下来到营斗村,在村里成立苏维埃政府。邱斯冬的父亲邱克明和伯父邱志宣同时加入游击队,先后担任过游击队长,参加过攻打万安溪口、漳平赤水等战斗。1933年12月1日,黄冶平率20余人在村里打游击,在村里的“田水坑”和蕉营坑的“不各里”搭建红军寮长期居住,粮食、食盐、药品等物资均由邱克明和邱志宣代购。查阅党史资料可知,1934年4月,中革军委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九团,在岩(龙岩)连(连城)宁(宁洋)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同时组建地方游击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沦陷后,连城明光独立营进入岩连宁边区。邱志宣的五老人员登记表中也记载,1934年4月13日,时任红九团政委的方方、侦察连长黄冶平率200余人住在村里,黄冶平就住在邱志宣家。

1934年8月中旬,红九团团部由陈地坑迁往苏一田,成立了岩连宁特区革委会。10月中旬,明光独立营进入岩连宁。明光独立营是1933年10月组建,由连城警卫连、县城区的游击队、隔川游击队、林坊区游击队组成,组建时有300多人,进入岩连宁时,仅余200人。1935年1月,国民党军调集1个旅部和6个团的兵力,向岩连宁游击根据地进攻。2月5日,红九团在由水村召集军事会议应对,决定进行突围大转移。2月19日夜间,红九团在隘岭一带过龙(岩)新(泉)公路碉堡封锁线时,遭第十师守碉护路部队截击,200余人受阻,分散隐蔽在大池、小池的儒庐、秀东坑一带山上,其中100余人陆续被俘,剩下几十个人先后返回岩连宁的蕉营坑、扁岭坑等地坚持游击。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下辖4个作战分区,第一作战分区由红九团第二营、明光独立营、岩连宁游击队组成,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开国少将、时任司令部侦察班长的何志远回忆:“由温含珍、贺万德率明光独立营到连城南宁洋蕉营坑红军游击队盖的竹寮,往宁洋方向活动。”何志远所说的蕉营坑竹寮,就在扁岭坑村后山北,距离村庄仅数百米,当年黄冶平曾率红军在此搭过草寮。1935年7月,国民党军第一期“清剿”失败。8月,国民党顽固派迅速集结发动了第二期“清剿”。岩连宁边的第一作战分区没有意识到敌人如此快速集结反攻,应对不及时,没有及时分散兵力进行游击。9月上旬,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向龙岩白沙、溪口,宁洋小溪,连城姑田,永安小陶迫进。由温含珍与贺万德指挥的明光独立团在万安境内的小梅子坪、赤高坪等地被敌包围。贺万德在小梅子坪牺牲,余部向蕉营坑、扁岭坑突围,在扁岭坑又被敌人包围,牺牲了30名战士才突出重围。邱斯冬说,他的父亲邱克明曾告诉他,此次战斗就发生在他家屋后。战斗结束,待国民党军撤出后,乡亲们在村口找了块风水宝地,安葬这些牺牲在村里的红军将士,并竖起一块石碑,刻上“厉坛”两字。筑厉坛祭祀,是古人祭祀无名无主亡魂的习俗,多在清明节和中元节。但扁岭坑的乡亲始终视红军为亲人,每年冬至早上,村民们会在红军墓前杀猪祭祀,让九泉之下的红军将士过个冬至节。此后,这成为村民年年的祭祀习俗,直到全村移民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