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香漫忆


钟娴

在故乡,一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粿。清明粿是源自田野的小食,因色泽碧青油绿,在许多地方也叫青团。美食大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此物:“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文人徐达源在《吴门竹枝词》里写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道出了青团主要用于祭祀的用途。

临近清明,母亲从市场买回一大把茎叶肥嫩、水灵灵的艾草。母亲先用清水洗净,加入适量碱,放入沸水中汆烫,再取出用破壁机打成汁,拌进粘米粉和糯米粉中,反复揉搓成有韧劲的面团,接着揉成小团,然后捏成碗状。清明粿的皮子备好后,就该包粿馅了。母亲准备的馅料有咸、甜两种。咸馅原料多为时令鲜蔬,比如春笋、胡萝卜,再剁点五花肉、葱、香菇,或者放点虾米,搅拌后用猪油炒熟。甜馅则大多用芝麻、白糖炒制。为了便于区分,母亲通常把咸的做成饺子状,甜的包成团子状。母亲手很巧,褶子折得像花边一样,模样十分俏丽。美中不足的是,这样做出的清明粿蒸熟后味道有些苦涩。但母亲却反复强调食艾的诸多好处,让我们多吃一些。后来,为了去除艾草中的苦涩味,母亲把在沸水中汆过的艾草取出,浸在清水里,挤干水分后再打汁。

除了拿去蒸,母亲也会留些咸味的做煎粿。热油下锅,小火煎到粿皮焦黄就可以起锅了。刚出锅的煎粿散发着油亮的光泽,让人看了就有食欲。一口咬下,艾草的清新、五花肉的咸香和春笋的鲜美交织在一起,形成层次丰富的口感,十分惊艳。

母亲的手艺虽好,但伯母做的清明粿更让我念念不忘。伯母一向喜欢用鼠曲草做粿皮,青叶白茎、头顶小黄花的鼠曲草是春日七草之一,和艾草一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每次我们确定了回乡扫墓的日子,伯母便一早拎着篮子,去田间地头寻觅鼠曲草。那时,故乡野草遍地,一片青翠。很快,伯母的篮子里就装满了毛茸茸、油嫩嫩的鼠曲草。拎到溪边洗净后,伯母便开始做清明粿。她的做法和母亲并无不同,只是在提取草汁时,没有破壁机的帮助,只能把鼠曲草用开水焯熟后捞起拧干,放到石臼里捣碎,再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

清明粿包好后,伯母便架起一灶柴火,将清明粿放入铺好白菜叶的蒸笼里蒸。不一会儿,隔着锅盖都能闻到诱人的清香。刚出笼的清明粿澄碧如玉,伯母通常把它们摆在竹匾里晾凉。可我们这些馋嘴的人,常常急不可耐地抓一个就往嘴里塞。

想来伯母做的清明粿之所以更胜一筹,除了鼠曲草更有劲道,柴火蒸的清明粿更具烟火气,大概也是因为其中饱含着淳朴的乡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