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亲恩,忆旧岁时光
■ 李文干
又到清明,正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之时。以往,老家祭祖大多安排在正月十五之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帮带孙辈的村民日益增多,很多人从正月初六起就开始祭祖,之后便出门打拼。
前几年,我还在部队,弟弟在福州。父母年事渐高,身体不如从前,家里扫墓只能安排在清明。我和弟弟开车,与父亲一同前往老杨梅洞祭祖。每次祭祖,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不仅是对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传承,是礼敬祖先、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更是探寻“我从何处来”的有效途径。很多祖辈我并不熟悉,可每次来到爷爷奶奶合葬的墓前,亲切与悲伤便油然而生。
奶奶出生在永定仙师华坊村,尚在婴儿时就被抱养到西洋坪村的马姓人家,养家对她疼爱备至。十八岁时,奶奶嫁到秀府村,可还未满一个月,丈夫就因病离世,此后她便与婆婆相依为命(那时,她小叔子正在部队服役),靠挑担卖苦力维持生计。奶奶22岁那年,她小叔子从部队复员回乡,奶奶想着终于有人能照顾婆婆了,正好有人做媒,便与爷爷成家。
爷爷生于1926年,曾考上蓝溪中学、上杭省立中学(上杭一中的前身),最终选择在县城读初中。1997年7月,弟弟考上上杭一中读高中,爷爷高兴地说:“我们俩成校友了。”他一生都觉得人在年轻时就该用心读书,始终秉持“任何时候都要专心做事、善心做人”的原则,认为走正道,内心才能安稳。
爷爷奶奶一生都在农村,干了几十年农活,携手走过54载岁月。听说,在田里劳作时,只要爷爷发现忘带烟,奶奶就会立刻回家帮他取烟和火柴。印象里,奶奶隔段时间就会酿米酒,每次赶集都会买豆豉或鱼干,用大锅炒或蒸熟,给爷爷当下酒菜。还记得小时候,仙师娘家同村有人偶尔来周边算命、制作酒壶谋生,只要到了我家,爷爷奶奶都会留他们住宿。那是20世纪80年代,家里条件一般,只能杀一只自家养的鸡,再买几块豆腐招待客人,顺便改善一下伙食。
记得我们上小学时,梅镇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大约30名学生。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单科第一名的学生,学校会奖励一张年画。只要兄妹三人中有谁得奖,过年时爷爷就会多发5元或10元压岁钱。这是爷爷独特的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2000年上半年,爷爷瘫痪在床,半年后离世。那时,我和弟弟分别在郑州大学、兰州大学求学,妹妹在广州打工。由于通信不发达,交通不便,家人考虑再三,没有及时告知我们。直到过年回老家,才知道爷爷已经离开,没能送他最后一程,我心中满是愧疚。
奶奶65岁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腰疼、驼背,行动不再灵便。她去世前,因心力衰竭卧床半个多月,于2012年正月十一的清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晚,我从漳州部队赶回,奶奶已躺在床上,无论我如何呼喊,她都再也听不见了......
岁月匆匆催人老,唯有亲情永不褪色。无论身处何方,遭遇何种境遇,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