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好 节节高


卢德坤

我的父亲出生于1921年,是一名老党员。父亲在世时,经常会跟我们讲他亲身经历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故事,他说:“你们现在的日子是年年好、节节高,一定要忆苦思甜、倍加珍惜,感恩共产党!”

年过半百的我经历了从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到县城,再到首都北京的“三部曲”。求学路上的每个脚印都烙着时代的印记,当高铁穿山越岭抵达龙岩时,我更加读懂了父亲那句话里的深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家乡农村今天的新变化。”

我的家乡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龙岩市永定区龙潭镇枫林村一个叫山背的小自然村,这也是一个革命基点村,在战争年代曾为革命做出过贡献。村里的祖祖辈辈勤劳朴实,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也很少,十分偏僻落后。

犹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要扛着够一礼拜吃的大米和梅菜干,翻山越岭走10多里的路到大队的完小去寄宿上学;犹记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通上电,才改变了多少年来在煤油灯下劳作和挑灯夜读的日子;犹记得,我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喝冰镇汽水时的透心凉;也曾记得,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因为担心坐地铁迷路时的茫然与恐惧......

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在中国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21世纪,党中央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特大的好消息传来是在2006年。由于山背村的民居年久失修,加上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威胁,政府决定对山背村实施整体搬迁。在“造福工程”等政策的支持下,村民很快就在政府规划的地块上建起了新居,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路。山背村也因此更名为“中和新村”。一个个与民生息息相关、与广大农民利益诉求紧密相连的民心工程,在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纷纷落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驶入快车道。这些强农惠民举措彰显出国家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保障农民权益的决心,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的愿景框架已初步形成。

可以说,21世纪以来是家乡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家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时期。家乡人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四通八达公路上,当年的肩挑背扛、“脚踏黄泥射裤裆”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货的摩托车或小汽车在柏油路上疾驶而过。那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传出幸福的笑声。

党的十九大以来,永定区积极发展蝴蝶兰种植产业,龙潭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把蝴蝶兰的精神品质与党建要求深度融合,创建全国闻名的“蝴蝶兰小镇”。以枫林、上西、龙潭连片发展为核心区,以万花园林为龙头,把蝴蝶兰作为矿区转型发展的富民产业、美丽产业、绿色产业,打造出了“蝴蝶花开党旗红”党建品牌。如今,龙潭镇年可产蝴蝶兰苗1000万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越南、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蝴蝶兰本身的销售和观赏,更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花样经济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比如,我们正在开发蝴蝶兰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蝴蝶兰主题的纪念品、手工艺品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份独特的记忆。同时,我们还在规划蝴蝶兰研学旅游项目,通过组织亲子研学、学生团体研学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蝴蝶兰的生长过程、养护知识以及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拓展蝴蝶兰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空间。”龙潭镇党委书记吴才开表示。

近些年来,我多次亲历了家乡父老带着纯朴的感情用客家方言“年年好、节节高”来描绘如今的美好生活,着实让我在感动不已的同时,深受教育和启迪,让我更加明白:从肩挑背扛到车轮滚滚,从煤油灯到智慧农业,这“年年好、节节高”所表达的不仅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更是刻在老区人民骨血里的那份对党和国家的无比感恩之情。我想,村口大门的对联是他们内心对党和国家感情的最好写照:中庸熠华夏 和睦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