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背村里文脉长


田背村云霄阁

孔晓娟

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的云霄阁,这座塔被誉为中国式的比萨斜塔,是客家建筑奇观。

对于田背,我并不陌生。老屋房檐下,流传着动人的励志故事,每一处大型古宅,或已修缮,或是残垣断壁,都是田背村人的深刻记忆,彰显了田背文化的厚重和绵长。

祠堂,是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它不仅记录了家族传承的信息密码,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整个族群“文化的根与魂”之所在地。

我先后两次参观村里的“立本堂”,每次探访都有不同的感悟。这座建于石砌路上的宗祠,由刘氏在田背村开基第十七世子宏公长子振京公出资建造,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立建根基,人不能忘本。《道德经》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方可成功。”故名立本堂。

客家人聚集而居,其建筑文化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团结友爱互助。立本堂坐西朝东,采用的是“三堂出水”的方形围屋建筑结构。选址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靠山、近水、向阳为最佳。立本堂的中轴线分明,两侧屋室对称分置,布局规整,错落有致。进门沿中轴线进入祠堂。正堂为三进,依次为上堂、中堂、下堂,左右两边及中间设有“天井”,利于通风、采光,还置排水的设施。立本堂是族人聚集之地,是举办祭祀、婚事、寿宴等家族大事的场所。

中堂的屏风刻有一副楹联:“铁石梅花存气概,山川香草见风流”,寓意为品若梅花香在骨,心怀有志如山川,香草称为芸草、芸香草,是“书香”之气息,释为书香门第;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另一副楹联,可见立本堂之家风:“立贤门而居祥光常照,本质朴之处明德惟馨”。客家传统的家风一贯重视“善”,而“善”的升华,便是“仁”。格物致知,正心修身。立本堂的家风传承,不仅通过家训、家规以绳墨,通过祖宗躬行以身范,还要经过耕读实践以淬炼。立本堂的后裔,联合出资修缮老屋,刻“书香”牌匾,于氤氲的书香里,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弥漫成立本堂的温暖情调,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守望家风,才能让记忆得以留存,时空得以穿越,亲情得以永驻。有诗云:

邑南田背有名乡,甲近中都著上杭。

挂壁紫衣豪富享,楼开黄榜焕文章。

大夫第对云峰寨,都督门临水鸭塘。

太乙藜光天禄阁,明经唯爱读书堂。

肇基七百多年来,田背村对于传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赓续与传承,是情系教育、爱心助学、尊老敬老......田背村的崇文重教、赓续相传已蔚然成风。田背刘氏族谱记载:十郎公裔十二世上慧公于1664年间,在莫斜办有私学一所;十四世刘洪成于1740年间,在石鼓坑办私学一所;十一郎孙裔十世芦山公,在芦竹坑芦竹斋办私学一所,自己任教,已培养出不少人才;十四世奋生公,在尚山设私学一所;十四世孟昭公,在谦益楼设私学一所。十郎公十五世孙仁山公所建的栖凤山楼设私学一所,十一郎公十七世孙开万、开武、开禄三兄弟所建的守愚堂设私学一所。从明嘉靖至清末,田背村有举人12人,其中文举人7人,武举人5人,副举人4人,翰学1人,贡士17人,附学贡生14人,贡生20人,庠生、增生、诸生199人,国学432人。如今又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

史料记载,田背历来就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田背村的崇文重教有迹可循。宏文馆其中堂内有一副楹联刻于柱子:“道德经纶,统备一身十七世;礼乐教化,流传九有亿万年”;以及和睦堂、耕沁堂、立本堂、守愚堂所挂的“书香”“文魁”匾额等。这些匾额都是古屋主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寄托,激励后世子孙,将美好的品质悉数流传。从兴盛到沉寂、从沉寂而复生的这些祠堂古屋,也是时代的缩影。

田背的古老房屋建筑,其本身就是无形的历史书籍,是凝固的诗篇。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田背村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从文化自信到文明复兴。以文化之火照亮前行之路,数百年来传承着“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客家精神,赓续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