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霞界”


写满革命标语的馀庆堂

革命宣传标语

陈龙林 文/图

周末时光,我与文友们如约走进广阔的“乡村文化会客厅”,采撷乡村故事,感悟乡村之美,追寻乡村之魂。

此行目的地是漳平拱桥下界。它有一个更有文化的雅名:古人以村头拱桥溪之瀑布,水花四溅,旭日映照,五光十色,如同彩霞,取名“霞界”。后以方言谐音写为今名。

下界原先给我的印象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走进探访,才感受到它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村庄,名副其实的“霞界”。

下界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发源于永福龙车的拱桥溪(新安溪),自南向北以洪荒之力冲破博平岭山脉的重重阻隔,注入九龙江,留下一道蜿蜒曲折的漫长峡谷。拱桥镇的村落像明珠般洒落其间,下界位列其中。

这里的水可不一般,水质清澈、纯净,是漳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近年来,有乡贤利用自然恩赐,开发了龙孝岩漂流:全程7公里,落差105米,河道两岸风景优美,怪石嶙峋,其中有处镌刻着孝道诗词。走在溪边,望着河道里一大片美丽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会作诗的我,也会吟咏起来。

这里的山,地上、地下都是宝。举目眺望,满眼都是翠竹林海。据村人介绍,全村人均拥有毛竹4亩,高产竹笋示范户6户,毛竹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林地面积1.3万亩,群山翠绿,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成矿区,矿种齐全,储量颇大,品质优良,已开发箭竹坪煤矿和石笋坑煤矿。

下界是一片红色热土。它所辖的中界、下界2个自然村原来都属内山乡(现改称罗山),是漳平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村落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福龙车革命火种传到这里,遂成星火燎原之势。走进烈士黄天奎故居有恭堂,其侄儿90多岁的耄耋老人小心翼翼打开载自“中华英烈网”的纸片文字:黄天奎,福建省漳平县拱桥乡下界村人。1907年12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红十二军某部三连班长,参加了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1932年秋随部转战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1月在战斗中牺牲。老人还拿出珍藏的族谱,将黄天奎的世系脉络一一指点给我们看。侄儿对先辈先烈的虔诚守护,革命英烈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在中界自然村地势最高处的一座大厝“馀庆堂”(俗称大乾厝),发现古厝正面墙上留有6条革命宣传标语:“抗日必先讨蒋”;“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分谷子”;“反对蒋介石匪军强迫群众开马路做炮楼”;“农民只有武装起来保护秋收才能解除切身痛苦”;“反对蒋介石派捐派兵夫!”;“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给农民!”,落款为:“抗日讨蒋军”“民众抗日讨蒋军”。这些标语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弥足珍贵。据考证,1937年秋,中国工农红军岩南漳抗日游击队抗日讨蒋支队进驻中界等村,开展保卫秋收,支援抗日的斗争。在这期间,书写了大量革命宣传标语。据主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龙岩云潭师傅在修缮这座老屋时,曾在屋瓦下的房梁上发现藏有红军的旗帜和印章。这座占据全村制高点的古厝,极可能是中国工农红军岩南漳抗日游击队抗日讨蒋支队的驻地旧址。

下界民居传统与现代相辉映。诸多古厝雕梁画栋、斗拱窗棂、诗画对联,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恭堂为传统四合院建筑,“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为先”“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植桂,培兰”等联彰显主人是书香世家。贻德堂是一座宫式大厝,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沿袭了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可供数家居住。邵德堂是陈氏开基祖炎光公迁居中界的肇基祖房,具有典型的清代古民居建筑风格。门楼古楹联:“忍而和齐家上策,勤与俭创业良模”,横批“燕翼诒谋”,字体清秀,稳重大方,功力了得。馀庆堂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坐落在中界最高处,风光如画,“门迎碧水如银带,户对青山作锦屏”,正大门楣眉额上书“江峰萃秀”。

一条石岭古道像是天梯从溪畔架上来,通向原属永福的三元坑(今属拱桥上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人行路之难。站在古道边上的馀庆堂俯瞰,坐落在溪畔坦地的造福新村一览无遗,20多栋现代三层小洋房,白墙青瓦,鳞次栉比,颇为气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出的硕果。

下界还有拱桥溪回龙湾的九龙壁、金花茶、生态果园......半天看下界,绿色的,红色的,古色的,黑色的,金色的,还有叫不出什么色彩的都有,实乃多姿多彩。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下界之行,再次领悟了这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