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
政简刑清的明代大理寺卿刘隆
刘隆(1377—1449),字守庸,号伯盛。明洪武十年(1377年)生于武平县双坑湖(今湘店乡湘湖村)。父刘德川,母谢氏,世代务农。刘隆聪敏过人,勤奋好学,幼时入家塾读书,《大清一统志》赞其“幼颖异,读书过目成诵”。武平当地至今仍流传关于刘隆少时敏而好学的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收录刘隆“朱点蛙鸣”“吊打伯公”两个传说。建文四年(1402年),刘隆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中二甲进士。先后任江西南昌府、广西太平府推官,在任期间,政简刑清,善于断狱,深得百姓爱戴和上司赏识。后来晋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钦差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专事考核吏治。宣宗年间(1426-1435年),刘隆被擢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领各道。正统元年(1436年),被进阶为奉政大夫,其父母和祖父母一并被推恩封赠官阶,并被赐以诰命。不久,刘隆被加升为大理寺卿,总督边储。他设法劝惩,使边粮充足,时称“丰棱慈惠,绩著芝田”。晚年回家乡闲居,捐俸设置义仓,优恤族人,乡里咸称其盛德。朝廷特准在武平县城衙门前建“凤宪坊”,以示旌表。《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和《武平县志》嘉靖三十九年版、康熙三十八版、民国30年版、1993年版等志书均为其立传。
政简刑清 绩著芝田
明永乐二年(1404),刘隆赴京应试,高中曾棨榜二甲进士,由此开启他政简刑清、廉政务实的不凡仕途。起初,他被任命为江西南昌府推官,专任审断各类案件,不久即调任广西太平府推官。任推官期间,他才能出众、政治手腕清明、慎用刑罚,手上没有办过一件冤假错案,治下社会风气良好,犯罪的人少,深受百姓爱戴,也颇得上司赏识。
卓越的表现使他晋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钦差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专事考核吏治。刘隆巡按浙江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同时,严格监督地方官员,防止他们滥用职权、鱼肉百姓。时值太监黄金奉命到青田县催缴捐赋,对百姓横征暴敛,无恶不作。青田县百姓不堪其苦,在村民潘孟吉的带领下,群起反抗,杀死黄金。地方官认为兹事体大,立即将案情上奏朝廷,满朝上下无不为之震惊。明成祖朱棣大发雷霆,认为青田县刁民犯上作乱,十恶不赦,下令屠杀青田作乱刁民。刘隆不忍见青田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本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法纪的坚定维护之心,毅然犯颜直谏,向朝廷说明黄金暴虐行为,要求“诛首恶,宥其余”。刘隆的据理劝谏使明成祖收回成命,避免了一场残酷屠杀事件,保全了青田县无辜百姓的性命。事后,青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立碑镌石歌颂刘隆为民请命的壮举。
宣宗年间(1426—1435),刘隆被擢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领各道。当时山西灾荒连年,饿殍遍野,边粮征购异常艰难,无法完成上级分配的指标任务。刘隆作为征购边粮的主官,没有唯上级命令是从,机械地在灾区催缴边粮以期完成征购任务。他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提振民众信心、帮助发展农业生产;并上奏朝廷,协调域外粮食进入当地,甚至让当地富裕人家打开仓门,以赈济的方式救助当地百姓;此外,他还根据丰歉贫富,分批分类对百姓进行适当劝征。这一系列得当的措施不仅充实了边粮,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当地经济。
由于刘隆政绩出色,正统元年 (1436)九月,刘隆被明英宗朱祈镇进阶为奉政大夫,还推恩诰赠其祖父母、诰封其父母同等官阶,并赐以诰命。诰轴敕文称:“山西按察司佥事刘隆,发身贤科,典郡刑狱,入为御史,出佐外台。洊历岁年,克效劳勤。兹特进阶奉政大夫,赐之诰命,以示褒嘉。朕方励精图治,深患宪职之不举。汝其体朕至意,毋众其官,毋私于法,使吏民畏服,政令得宜,以弼成国家之治。其任懋哉,以光朕命!正统元年九月十八日给。”三代诰轴至今仍保存在刘氏家族中。此后,刘隆继续以清廉、正直的态度处理政务,为民众谋福利。
不久,刘隆被加升为大理寺卿,总督边储,负责筹划、组织、监督和管理边境地区的粮食储备工作。他深入了解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粮食产量等因素制订合理的粮食储备计划。他设法劝征,适当惩戒拒缴民户,有效调动粮食资源,使边粮充足,保障边防安全。因其心怀百姓,政绩卓著,时称“丰棱慈惠,绩著芝田”。这是对刘隆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的赞誉,他不仅具备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以仁慈之心关爱百姓,尽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使任职当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旌表刘隆功德,朝廷特准在武平县城衙门前建“凤宪坊”(今毁)。
赈济贫困 尊师重教
刘隆作为闽西大山里走出的杰出官员,不仅在仕途上兢兢业业,成就卓越的功绩,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福祉。
闽西多丘陵山地,古时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较为便捷。刘隆少时出门参加科考及做官以后回地处偏远的家乡湘湖探亲,都是沿着汀江乘船往返,必途经店下(当时店下归长汀管辖)。当时,汀江两岸都归长汀、上杭管辖,武平县连个码头都没有,百姓生活诸多不便。正统年间,升任山西按察司佥事的刘隆告假回湘湖省亲,从京城先到汀州略作停顿,再从汀州乘船沿汀江而下。途中,刘隆体恤家乡百姓出行不便,货运不畅,请陪同的汀州知府出面协调解决武平设置码头事宜。汀州知府协调长汀、武平两知县,相互置换武平的“山车村”和长汀的“店下村”,在新设武平店下村建置汀江航运码头。从此,武平在汀江沿岸有了上至鸡冠峰,下至白头礤一段深水码头。店下码头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洗衣担水的日常生活功能的码头,还是长汀、上杭、武平三县交界地带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心。店下村也成为武平的重要的对外交流商埠。
刘隆晚年致仕,回到家乡颐养天年。居官在外多年的他,依然乡音未改,回到家乡倍感亲切,一一拜访族中长者,受到亲朋故旧的欢迎。在家乡闲居的日子里,他敦亲睦邻,兴建祠堂,制定族规族训;还捐资设立义仓,赈济贫困的族人和乡亲,尤其是贫寒学子。此外,他延师办学,免除贫寒学子束脩,奖励有功名、有学位之人,使偏远贫困之地尊师重教传统世代相传,蔚为风气 ,让乡风逐渐走向文明,乡里咸称其盛德。
刘隆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在家病逝,终年73岁,葬于湘店乡店下村吴潭东坑口赤土岗猴狲地。该墓建于明正统十四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风”字形,墓丘用河卵石叠砌,龟背形坟顶前立墓碑,正中刻楷书“明进士任山西督察院加升大理寺卿总督边储刘公讳隆字伯盛号守庸 原配夫人罗氏合墓”。该墓为文物点,现保存完好。光绪年间,刘氏嗣孙、清刑部主事,“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 回双坑湖省亲祭祖,撰联记述刘隆政绩,其中一联云:“义仓仿义田,变通范民遗规, 惜泚(cǐ,沾濡、渍染之意)笔,无钱公辅(宋代诗人)作记;暴民戕暴官,感动文皇纳谏,赖抗章,奏潘孟吉等书。”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饶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