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畲村行


图为山羊畲族村牌楼

邓朝平

漳平市山羊村距离市区24公里。

是日,我们驱车前往笔架山,探访这个久负盛名的畲族村。沿途,乡野美景在车窗外延伸。车抵山前,开始了长达13公里的山道爬坡,弯弯曲曲有37道弯,凿崖而建,峰回路转。我们一路翻山越岭,走到山羊村寨,已是落日时分。

进入山羊村,才知道这里一山有四季,气象多变,时不时竟然有秋雷爆响,这不,片刻之间,就有闪电划过天际,陡然间四野烟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不多时,稠密的云烟又变得淡如薄纱,渐渐地消失在山水之间。

行走村寨中,眼眸寻觅着。但见村道两侧的房屋墙面上,画有畲族传说、畲族文化、畲族图腾的彩绘,栩栩如生,我仿佛聆听到了画中人的窃窃私语,似乎向我们述说着源远流长的畲族人家的故事。流连其间,似画中游。

山羊村,民族风情浓郁。畲族文化崇尚英雄盘瓠,即为图腾崇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治下,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畲族图腾崇拜得以盛极一时。

山羊畲族村是700多年前由广东潮州凤凰山迁徙至宁德地区后,开枝散叶,其中一支到漳平永福镇兰田村居住了63年。430年前,又有分支迁徙漳平桂林山羊村,这便是山羊村的蓝氏先祖畲民。他们在荒无人烟的笔架山上,披荆斩棘,以启山林,繁衍生息。历经400多年,遂形成畲族山民聚集部落。

山羊村畲族话,与宁德的畲语,虽然口音稍有差异,但完全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婚姻习俗,山羊村人以换婚为主。历史上畲族不与汉人通婚,族内同姓也不通婚。男女婚姻只在同族不同姓中相互换亲。在漳平境内的畲族,山羊村的蓝姓人家多与象湖镇龙门村、溪南镇尖祠村的雷姓人家以及华安县的官畲村,坪水村的雷、钟两姓互相换亲。如换亲双方有一方闺女不到结婚年龄时,在山羊村年龄小的一方,应将闺女养至可出嫁时再进行交换。在龙门、尖祠则用贴钱的办法解决。我们此行的向导,便是通过“姑换嫂”实现联姻的。

我也曾经特意去华安县的官畲村调研过相关习俗,了解到山羊村女子嫁过去为人妻的居多,两村祖祖辈辈的交流互动频繁,关系融洽。

山羊村原名“正龙坑”,起源于畲民善于狩猎,盛产山羊胶,后因其村庄近邻山口(漳平方言称“隔”),畲民便称之“山羊隔”,现已演化为山羊村。山羊村位于漳平市桂林街道东南端,包括山羊村和小芹菜(自然村),山羊村在海拔860米的高山上,可以说是远离人烟的地方。全村均讲族中通行的语言(畲语),是漳平市畲族人口最集中的畲族村。山羊村保存着三百多年的畲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情。

古人以为,这里的山岭险峻重岩,是善于攀爬岩壁的野山羊才能够生存的地方,却不失得天独厚的绝佳风土。当时的山羊村,由于处在深山密林之中,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仅有一条山道与外界联系,基本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平时村民外出都需要提前一天出发,才能够抵达目的地。

早先,畲民定居在山羊隔石岩山洞内,在经历漫长的休养生息后,才搭盖建草寮,再改建成竹棚,几百年都是如此简单地安顿自己。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山羊村民生活有了显著提升和改善,才陆续盖上土墙瓦房。

山村蝶变,今非昔比。如今的山羊村,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砖房取代了草寮竹棚,水泥硬化取代了黄泥路面,全村通水,通电,通信息,与外界实现了互通有无。白墙黛瓦,田园秀美,有着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与惬意。

在漳平旧志中称畲族为“畲人”,又称“瑶人”。漳平境内有蓝、雷、钟三姓,以蓝姓居多,钟姓最少。漳平畲族人自称“盘瓠”之后人,崇拜“祖图”。

漳平的畲族语言,使用人数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山羊村,到现在仍保留讲畲语的习惯,人们日常都用畲语交流,甚至嫁入该村的汉族妇女在平常的交流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快就学习和掌握了畲语。山羊村也是闽西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人口最为集中的畲语遗留地,是语言学者研究的“标本”。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乌饭节)。在这一节日里,山羊畲族村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歌会,既有图腾保护神敬拜,也根深蒂固地进行祭祖拜神活动,处处载歌载舞,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