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需要永久守护的宝库


刘小飞 绘

刘友和

蓝天白云,千山万壑,绿树成荫,碧水长流,物产丰富......位于闽粤赣边的武平县,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水资源而闻名遐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故乡下坝为例,杉木历来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如果有一点积蓄,能买瓦、石灰和付工资,建泥瓦房会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即使搭寮棚,用杉树皮遮盖,也可省钱。松木有松脂,是林产化工厂的上好原料。连最不济的杂木,也有广泛用途。山里还有金银花、金线莲、鱼腥草、灵芝等中草药,有毛竹、笋、蘑菇......因为有茂林修竹,水资源才丰富,可用于发电、养鱼、饮用、灌溉,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沿河建大型电站之前,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放木排、竹排到潮汕去,一直是长盛不衰的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说,青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1979年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人心不知不觉涣散了,不少家庭缺乏劳动力,纷纷动员或强迫孩子辍学,失学现象十分严重。同一时期,与下坝毗邻的广东差干镇湍溪村,有人大量收购杉木,信息传来,很多下坝人坐不住了。杉木瞬间可变现,令人喜出望外。于是,有人把目光瞄准了本村及外村的集体山林,无视林业、公安部门的严刑峻法,铤而走险,日夜盗砍滥伐,在水路、陆路上走私木材。在公路上、山路上,下坝公社堵材队、干部日夜轮班,围追堵截,虽使他们有所收敛,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住这股毁林之风。它像一场风暴,很快在武平蔓延开来。开始是杉木没了,后来是松木、杂木,都难逃厄运,被烧成炭或当作柴火出售。直到一座座山光秃秃时,走私才绝迹。接踵而至的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多地良田、道路被毁,罕见的山体滑坡也时有发生。遗憾的是,一些人也很快就把钱挥霍殆尽。

穷则思变。一些农民权衡利弊后纷纷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抛荒。不少村子,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小孩留守,成了空心村,缺乏人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一没文凭,二没专业技术,只能卖苦力。工作技术含量低,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安全系数低,报酬低,有的人慢慢患上了职业病,长期被病痛折磨。有的农民,忙了一年,遇到老板拖欠工资或跑路,让人肝肠寸断、欲哭无泪。有的农民,打拼了几年,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钱“荣归故里”,讲排场比阔气,转眼间,又一贫如洗。

外出务工的艰辛,让不少农民学会了思考,为了不让后代步自己的后尘,他们考虑了子女受教育等问题,节衣缩食在城里买房。也有一部分人审时度势,一旦时机成熟,就返乡创业。

当然,秉持“远走不如近爬”理念的农民,大有人在,他们不轻易离开故土。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殚精竭虑,敢于战天斗地,用勤劳的双手,或种富贵籽、百香果、黄金果、脐橙、鹰嘴桃等,或养猪、鱼、鸡、鸭、鹅、蜂等,扬长避短,各显神通。其中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养猪业,是不可取的。而爱护大自然,洞悉一切,顺应市场需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则前途广阔。

如今,武平植树造林蔚然成风,不砍树,也能致富,已成共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房里,电饭煲、高压锅、电磁灶等炊具的普及,意味着生活对木材的依赖越来越少,无疑有利于植被保护。武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9%,是“中国天然氧吧”,是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人家”遍地开花,网商、微商、带货直播的生意火爆。便利的交通给生态旅游注入了活力,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昔日闭塞、贫穷、落后的云寨、尧禄等村成了“网红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唯愿青山不老,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