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仲淹的孙子走路上学说开去


□曾岩

《曲洧旧闻》中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10里地去上学。但谁也不知道他的爷爷曾经是副宰相、他的老爸范纯仁是当朝宰相。这是多么大的官啊,而他的儿子上下学却没有仆人、没有专车,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家的良好家风。

我省老一辈革命家魏金水有两个孩子在福州市乌山小学念书,离家较远,即便碰到刮风下雨,或者是顺道,他也从不用公车去接送。有一次,孩子们午睡过了头,正好他要去开会,车要经过校门口,可是他却要孩子们自己走。这样,他的车在路中间走,孩子们夹着书包在人行道上跑。一个省部级干部,一点都不让孩子沾光,坚持让孩子走路上学。

董明珠也是一个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的母亲。有一次她开车从儿子校门口经过,而且恰好看到刚刚放学的儿子。她当时有过一刹那的犹豫,想开车捎带儿子回家,但是最终打消了念头,让孩子自己坐公交车或走路回家。毫无疑问,以董明珠的经济实力,如果想要对儿子“富养”,几乎没有任何难度的,但是她却把对儿子的爱藏起来一半,即使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仍然坚持对孩子进行磨砺锻炼。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大事、小事、琐碎事,事事都替孩子做,一切都包办代替,从不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怕孩子分心,影响学习。孩子做完作业,家长“替”孩子检查、核对,“替”孩子收拾书包;看孩子做作业很辛苦,个别家长还充当“枪手”,“替”孩子写作业;孩子在学校做值日生,家长怕孩子累着,“替”孩子搞卫生大扫除;孩子上学,不管远近,都要亲自接送。大小事情全都是家长包办代替,造成孩子有头脑不能独立思考;有手不能自主做事;有腿不能独自走路。最后,家长发现,自己好心好意、替来替去,孩子成了一个无能的废物、一个啃老族。更可怜的是,我们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对孩子却坚持“穷家富养”,穷人家养出了“富二代”,既为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使孩子失去了接受磨砺锻炼的机会。

聪明父母都懂得让孩子接受磨砺锻炼。其实,让孩子走路上下学,不仅仅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通过孩子长期的走路上下学来磨炼自己,赢得孩子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

要让孩子成才,就先让孩子走路上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