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古的“双城记”

——革命老区龙岩籍艺术家扎根英雄城市广州潜心艺术创作


□陈运成

“巴古艺术讲习所”坐落于广州大学城,是一座百年岭南古建筑。青砖黛瓦,碧桃夭夭。抬头间,匾额“经世传书”似乎遥传着百年的琅琅书声;步入其中,天井树影婆娑,自然光线明亮而柔和,形成一种宁静、安逸而静雅的气场。艺术家巴古出于对岭南建筑审美趣味的喜好,选择在这个空间潜心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

巴古出生于福建龙岩。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同时还是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岭南的客家文化同根同源。巴古这位有着闽西爽朗干脆兼具岭南细腻温润性情的艺术家扎根于岭南这座英雄城市——广州,有着特别的亲和感。落实到艺术创作,这种性情对应着他绘画的多元多变:画藏獒,粗狂、痛快淋漓,充满着对力量与忠诚的崇尚;画少女,唯美、恬静而细腻,蕴含着柔情似水的赞赏;画乡村,深沉、婉约,乡愁与眷恋扑面而来。

由于成长于革命老区,耳濡目染间,巴古在5岁左右,就开始用粗糙的木炭在墙上涂画红色人物肖像,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初中毕业进入龙岩华侨职业中学习美术专业,正式开始素描、油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的训练,这为以后巴古广泛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作为自由艺术家,他辗转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等地学习。1992年冬天,巴古前往列宾美术学院,这座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是我国很多优秀艺术家求学阶段的向往之地。这一体系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直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巴古表示,列宾美术学院的基础训练严谨,而创作则相对自由,学生完全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创作。严谨与开放相结合的创作模式一直影响着巴古的艺术之路。

在列宾美术学院近四年的系统学习,使巴古具备了严谨的写实能力与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这让他有了在艺术题材、表现形式、绘画语言上大胆探索的动力与勇气。

尽管如此,巴古并不希望在画面上“认祖归宗”,他在努力消除前人的影子,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绘画语言。在巴古的作品中的确找不到任何一家一派的痕迹——这正是巴古所希望的。

巴古以自然为师的取法和崇尚,使他的绘画具有清新脱俗的品质。他常年下乡采风,与自然对话,在大自然中感悟和体验,用画笔谱写山川大地之壮美,以丹青记录新农村的时代之美。巴古的藏獒系列创作就产生于雪域高原——他被藏獒独具的神秘气质所吸引,在不断写生的过程中与对象产生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藏獒成了巴古画面中的“模特”,是他作品的一张独特名片,并为他带来广泛的声誉。

巴古对于工具材料的自然转换能力,让他的艺术面貌多元而丰富——在不断切换转变中寻求创新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油画、国画只是材料媒介的不一样,完全可以随自己的心情和需要来选择——油画属于客观表达较多,需要的时间和注意力更集中,进入绘画状态的他甚至饭都不吃,一站十几个小时。而国画更多的时候是性情所致,恣意泼墨,一气呵成,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趣。

巴古会主动打破技法上的壁垒,创作油画乡村题材时会使用中国画鸟瞰构图方式并结合水墨趣味;而国画创作时却带有油画味道的层次和空间。巴古笔下的牡丹极具立体感和光感,每朵花之间不同层次的光色对比,绝不重复,成为他牡丹的独门密码。中西绘画技法的融会贯通,最终是要达到自己的审美要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怎样舒服就怎样来”。

巴古对工具材料的熟练转换,来自他对绘画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技术上的把握和控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巴古可谓不善言谈,在他看来,自己还是善于用绘画作为表达方式——只有站在画布前,拿起画笔,他才会瞬间进入角色,感受思维的蓬勃、情感的宣泄。笔触于画布上如涓涓流水般流露,思接千古,神游万端。

正是对于绘画的热爱,让巴古在艺术道路上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和坚韧,创作,成为他存在与快乐的方式。

(原载《广州日报》202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