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屋家
□徐维群
转屋家,客家话是回家的意思,回家一直是人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世事难料,杂事缠身,许多因素会改变你的归途。
回家相对于离家,有离才有回,也许只有离家的人才更渴念家的温暖和抚慰,常说的“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离家久了,闯荡累了,家是充电站、放松馆、安慰剂。不同年龄对家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这里我想说的是父母作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父母在哪,家在哪。
最早离家是上大学,期末考试的动力是很快能回家了。每年的开学特别记得是带我们长大的娭毑(外婆)的送别。永定需要坐汽车到龙岩换火车,她走得慢,怕赶不上,自己会先出发到汽车站等,我来了就悄悄塞个几块钱,或者一包好吃的点心、饼干什么的。有一回到学校打开,饼干已经发了霉,不知娭毑藏了多久舍不得自己吃,我眼泪流了出来,那种绵长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娭毑常说一句话:“出去有事吞落肚,屋家有事好商量”,教导我们出外遇事记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回到家里要和和气气的,家和万事兴。
刚工作年轻些的我们,一到假期就想转屋家,更别说节庆日了。最细心的是父亲,他用一本日历写日志,会写下孩子们几日回几日走,又详细记录过年的收支情况,人情世故的来往,当年购买年货的价格,年夜饭的菜谱,一直记到他去世的前一年。父亲把他过年记录本厚厚一叠交给我,我就接过了隆重的家礼与父爱,正如他每年过年早早做好独特味道的牛肉干,走时还会留一小包给你带走,这成了我们徐家的过年符号与念想。如今我也会用一本年历记下日常,让时光留下痕迹,也仿佛在与父亲对话。
我们家姐妹多,父母亲是中小学老师,在那个年代工资收入不高,生活清贫却很重视家庭生活的仪式和氛围。我们会为了看电影拿出仅有的零钱凑起来买票;春节坚持照全家福,没有相机时是去照相馆,后来请人来拍,有相机手机了自己拍,时间去哪了,在一张张全家福里,在孩子们的成长里,在父母的变老里。若说“春节晚会”那我们家比中央电视台还早呢,没电视的时候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开始“家庭春晚”啦,每个人都要出节目,可唱可跳可说,父亲必定用二胡拉个客家老调“过江龙”,外婆会唱客家山歌,“天上乌云对白云,盎尖(漂亮)妹子对别人……”有时邻居孩子也来参加,节目水平不高,但甚是热闹开心。有一年我在大学准备考研没回家过年,父亲用录音机录下“家庭春晚”给我寄来,让每个人对我说句话,娭毑的那句“幸福生活万年长”久久在耳边回响。
父母年事高了,我们成了核心家庭。父母来到身边,我们开始承担孝顺老人的责任,父母在哪家在那,转屋家便是陪着父母让父母开心,但家的温暖与家的仪式感是不变的,感恩、互助、阳光、文气的家风在后辈中传承,我们是永远相亲相爱的徐家人。
我们的家从当年办乡村学校的宗祠到学校老宿舍,最后到永定城里的集资房。每回到永定老房子里,我总想大声喊一声,“我回来啦”,仿佛又是一屋子的亲人等着我。虽然姐妹们各自成家立业,不同城市里工作生活,永定的房子平时没人住了,但我们也舍不得卖,这里有家的历史痕迹:父亲的老藏书、老相片、老信件和老木箱。这里也是根的意义,我们在家乡还有房子,转屋家的感觉真好!
如今生活节奏快了,家却永远是我们歇息的精神港湾。家,不在于富有,在于温馨;爱不在于浪漫,在于相惜。记得常常抽空转屋家,咱们的父母会一直倚门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