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夜饭
□ 梁德荣
几年没回家乡过年了,今年赶在春节前几天回到了家乡小镇。别看是个小山村,过年的气氛却一天比一天浓郁。小街上,卖春联的摊档已在摆卖;圩场上人头涌动,乡亲们忙着置办年货;那些在异乡工作的人,候鸟般地从各地返回自己的家乡。此情此景,令人最盼望的就是除夕那天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象征着团圆和幸福的年夜饭,是人们心头的一个情结,是那么深情而执着。小时候,过年时最期待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那桌丰盛的饭菜。每当吃饭时,父亲母亲总是那么慈爱地看着我们孩子吃,一边告诉我们:“过了今天,就又长一岁了。要懂事,好好读书,长大才有出息。”自然,这是吃年夜饭时的固定节目,我们就从长辈的祝福声中,一年年地吃年夜饭,一年年地长大成人。
在我的记忆中,年夜饭总与母亲和奶奶联系在一起。她们都会做一手拿手好菜,过年的时候自然更是大显身手。我小时候,家境不太好,平时是难得有鱼、肉,除夕这天例外。按我们客家人的习惯,年夜饭总是少不了要有鸡有鱼的。母亲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养过年时吃的鸡了,到除夕时,鸡长得都有四五斤重。父亲将鸡杀了,余下的任务就是母亲她们的了。母亲用干柴把铁锅里的水烧得滚热,然后把鸡在滚水里焖熟了,便取出来斩块,再淋上用鸡汤和生姜、香葱制成的汁,一大盘原汁原味的鸡便可以上桌了,这就是著名的客家菜——白斩鸡。在我母亲和奶奶的手上,可谓色、香、味俱全,令人口水直流,食欲大开。直到今天,白斩鸡仍然是我最钟爱的食物。至于鱼,在那普遍贫穷的时代,是不容易得到的。很多人家只好用一块木头雕刻的鱼摆在盘子里,放到年夜饭桌上,以示“年年有余”。记忆是甜蜜而带着苦涩的,所幸,时代发生了巨变。在我的家乡,吃鱼早已是平常事情了,那做样子的“木鱼”再也无处可寻了。
对于长年在外奔波的人们来说,回家过年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能及时赶回家里吃上年夜饭。有一年,我因刚参加工作,手头钱没多少,加上单位工作比较紧张,就打算不回家过年了。除夕前二天,我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我奶奶。我吞吞吐吐地说了过年不回家的想法后,奶奶在电话那头说:“孩子,你还是回来过年吧,你有钱没钱,家里人都不在乎,只要你回家,大家一起吃顿年夜饭,就比什么都强。”听了这话,我不禁泪流满面,当即动身赶往长途汽车站。奶奶看到我回来,激动得一把抱住了我。一家人幸福团圆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家乡的年夜饭啊!一年又一年,还是那么香,那么好吃;那么温馨,那么亲切。和千千万万户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我们一家在满桌盛宴中作别旧年,在幸福和温馨中迎接新春的到来。这样的情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