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东村:寻常村落 书韵悠悠


图为秀东村仰高楼。图自网络

□ 陈健

汽车循319国道驶至新罗区大池墟,由此进入北支路后过大池中学,再行约2500米就到了群山延绵的秀东村。

秀东村内,目光所及,果林、毛竹、树木遍野,田地、菜园绕宅。时值初夏,树绿花艳、瓜藤满架、豆青菜翠,绿树、红花、白墙、黛瓦交错相映,和谐共生;无喧嚣烦躁、少车鸣扬尘,唯林风送爽、山鸟亲人。“秀东”之“秀”,其清秀优雅、美丽脱俗的寓意,与村中的景致相吻合。

村之中部有一座约500年历史的吴氏祠堂——隆兴堂。斯堂坐西北向东南,坐山清丽,朝峰叠嶂,钟灵毓秀,云蒸霞蔚;祠堂主建筑古色古香,粉墙灰瓦,飞檐翘角,气魄恢宏;堂内廊柱留有“隆崇祖德家风厚,兴勤正业世泽长”“百代孝慈高仰止,万年支脉永流通”“秀丽山川映日月,东乡杰地焕人文”等对联。正厅中央高悬着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荻舟先生题写的“隆兴堂”匾,字体圆润敦厚,气势雄浑;正厅外侧左右墙上有“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之题文,笔法娴熟、神采焕发。祠堂家庙内呈现题壁书法,别具一格,独特的书法表现形式,是文风炽盛的彰显、文化渊源深厚的体现,展示了悠悠之书香和高雅的生活气息以及强烈的文化追求,让人耳目一新。

村之北隅上大丘,立有一座曰“仰高楼”的壮阔土楼,占地4000平方米,迄今近300年。斯楼坐南朝北,背依山丘竹木,面对鱼池稻田,三堂二落,120余间。其不仅高大坚实,而且集精美的石、木、砖雕和彩绘、匾额、对联于一体,美轮美奂,如花似锦,被人们誉为“花楼”。楼中的“在田龙见舞,高岗凤鸣飞”“崇楼高拱三台岫,广夏旋荣驷马鞍”“九思有益,百忍无忧”等联匾题刻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其意境隽永精妙、深远阔大,蕴含智慧和哲理,予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是传递书香文化和家风家教的美文佳句。

几百年前吴姓人家迁居秀东以降,敦亲睦族,孝悌忠信,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出类拔萃的举人、国监学、贡庠生受命于朝廷、官署,以知州、教授、文苑、书院山长、乡宾等各种身份载入史册,流芳千古。有清一代,吴氏兴甫公十四代裔孙吴浚“以棘闱屡踬,遵江赈例,授湖南道州知州”。他在“丁内艰归”即母亲辞世回家守孝期间,适逢乾隆壬申岁(1752年)大闹饥荒,吴浚首先捐出米粮数百石,带头发起赈济(救济),“州人赖之”,被载入《龙岩县志》之“列传”;吴浚之子吴拱极(谱名汝舟),取得贡生(拔贡)资格,出任福州府教授,其说话行事“言端行矩”,成为众多贤士的楷模;吴浚之孙吴辉,嘉庆庚午岁(1810年)中举人,他品行端正,知识学问出类拔萃而被官员“尤加激赏”,赠“见说前头山更好,到今名下士非虚”对联,晚年掌教多个书院,被“学者奉为矩臬(准则)”;吴浚曾孙吴世昌,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人,任邵武府教授,“非公不至,足为后人矜式(示范)”。吴浚玄孙吴镰,光绪甲午岁(1894年)高中举人而取得功名。他们一家五代五人皆留贤名,故有“五世五贤能”之美誉。其中的吴辉、吴世昌获赐“父子登科”匾,吴辉、吴世昌、吴镰获赐“三代登科”匾,令人称羡。

以今而言,秀东村中吴氏人口仅七、八百人,依然书香飘逸、桃李芬芳。据吴氏《族谱》和有关资料显示,至2003年,在科教文卫等行业中,获中级以上职称者有70多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30余人),任行政处级以上的近10人。他们中有香港《文汇报》首位社长、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的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吴荻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吴则中,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龙岩市农科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吴文明,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教授吴小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价咨询研究院书记兼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吴添荣,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吴铭炳,上海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吴庆东等贤才俊彦,可表可坊。而后年来每年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子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灿若繁星,光耀门楣。

信步于青山明媚、绿树盎然的秀东村,不难看出,许多人家已搬出古旧厝楼,迁进了新式宅第。遗存的老宅故院石阶旁、墙角边已经长出了苔藓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墙已斑驳,堂也颓废。然,雕梁画栋、题壁书法、石刻碑铭、石道古井似在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印证着兹地悠长之文脉、频出贤才的文化现象和偾张的文脉力量。其蕴含的文化气质,焕发的炽盛文风,熠熠生辉、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