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棋的兴衰


□ 杜轩民

军棋在中国曾是最受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带给众人尤其是孩子们无穷的欢乐。军棋直观形象,易懂好玩,老少皆宜。在物质并不富有的年代,军棋的大众化程度很高,遍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只要有棋具、有玩伴,即可捉对厮杀,方寸疆场闪转腾挪、硝烟四起,豪情与闲情并存,棋手乐在棋中,观者乐在其中。然而,近几十年来,军棋悄无声息淡出公众的视野,几乎在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军棋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质疑,曾经让人如获至宝的棋类游戏就这么废了?有人责备,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电玩惹的祸!叹也好怪也罢,无奈玩家们的好恶,这等事还得他们说了算。其实倒想回来,军棋厄运得怪自己,当时同样受宠的中国象棋如今依然受宠,楚河汉界两翼依然战旗猎猎、鼓角齐鸣。不仅坊间玩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国内及东南亚地区还搞起了象棋职业赛事,吸引各地顶尖棋手纷纷参赛,推动象棋向更高水平发展。

探究军棋落寞的原因,不排除现代新型游戏项目井喷式兴起而“挤占空间”的因素,但病根归咎在自身设计上:一是职级规模等同于战力本身就是一种僵化逻辑,尤其在现代战争中;二是打打杀杀,小家子气,缺少格局;三是平铺直叙,回旋空间不大,易懂也易腻。尽管军棋有明、暗、半明半暗的玩法变换,却始终无法摆脱单向比拼大小的桎梏,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一成不变,徒叹只许恃强凌弱而无法以弱胜强。于是乎,司令成了君王,遇谁灭谁,眼睛都不用眨,只当意外触雷中弹,算是倒霉遇上“不要命”的,无奈同归于尽。反之,小的遇上大的,非遁即逃,别无他辙,形如专治官场里卑微的士大夫,唯命是从,连个大气没敢喘。军棋的设计存在很大局限性,也未能在之后的进化中脱胎换骨,导致对弈时层次不高、悬念不大、玩味不浓,对棋手心智的历练和考量十分有限。

反观象棋,棋子无固定大小之分,彼此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它们行法各异、强弱分明、相互钳制、保持竞争。如:将帅名号最大,却只能窝在九宫格里;未过界河的兵卒任人宰割,过了界河就不惧怕谁;马跃日游刃有余,马脚被蹩住就不自如了;车在直线上纵横驰骋,遭遇战时还要看谁占得先机;火炮威力无比,少了炮架就哑了火……象棋博弈中,吃棋子只是消耗敌方战力,“将死”或“困毙”将帅才是终局取胜。象棋格局大,境界高远,是智力和毅力的全面对垒,是合理布局、巧妙应对、以长克短的综合比拼,融哲学、艺术、娱乐为一体,千变万化、意味无穷。这些,也正是军棋所缺乏的。

曾经被公众推崇和喜爱的棋类游戏,因赋予的设计理念不同,象棋得到了传承光大,而军棋却失去了生命力。看似偶然,其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