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俗话“粗茶”


金银花。图自网络

□ 张佑周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闽西客家人亦称“端阳节”“五月节”,是闽西地区由春入夏的临界节。闽西客家有所谓“吃了五月端阳粽,棉袄(棉被)可入笼”的民谚。同时,端午节与闽西客家人特别重视、特别看重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是农闲期间可以尽情尽兴欢度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因为在此时,繁忙的春耕春耘已经结束,早稻已含苞待放,春烟叶已经收尽,造纸用的竹麻也已入槽,外出打工的人们已赚得个把月工钱,似可以回家探亲。而且,人们从春节、元宵之后,倾尽全力投入耕种劳作,身心俱疲,四个月未过节日。人们既有空闲也有较强烈的欲望过一个节,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娱乐身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饱餐狂饮几天,以解“三荒四月”以来的饥渴。于是,端午节成了闽西客家人仅次于春节、元宵的盛大节日,人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

端午节前几天,人们裹好粽子,买好肉,宰好鸡鸭。五月初五当天,儿童要穿新衣,佩戴香囊、菖蒲根及艾叶;大人们拜完神,大家就可以吃粽子;午饭之后,有些河边大村镇开始赛龙舟,更多地方则由于溪河条件不具备或无力筹办龙舟赛而开展游泳活动。于是,无论男孩女孩,均首次被允许结伴到小河去游泳,去时可带上粽子到河边争相投入河中,谁家的粽子入水溅出的水花更大,则表明谁家的粽子包得好,得到河神(一说屈原)的笑纳。据说赛龙舟和投粽子都为纪念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而起,屈原汨罗江殉国后,楚人竞相划船救之,后人则以此俗祭祀他,客家地区概莫能外。

端午节中午,闽西客家妇女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上山采集中草药茶。虽然客家人待客时常谦谓之“粗茶、淡饭、薄酒”中的“粗茶”,也包括泡出“功夫茶”之商品茶(“细茶”),但更多的是由客家妇女带着小孩上山去采集的名副其实的“粗茶”。此类“粗茶”有两类,第一类是解暑消渴型,其主要原料是客家地区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枫叶、暑仙甘叶(草本)、枇杷叶、石榴树叶、高山茶叶等等,既可选用其中的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洗净晒干后,混合而成。这类“粗茶”实际上是客家人的“大碗茶”,是客家人家常备的既可自饮也可待客的茶水。旧时客家人贫困,买不起“细茶”,而这种自制的“粗茶”则无须花钱,且甘甜生津,能解暑消渴,自然比白开水好喝。因此,许多客家人常年饮用这种粗茶。家庭主妇每天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洗净砂锅和大茶壶或大茶钵,煮好一锅粗茶供家人或来客一天饮用。客家地区茶亭或寺庙、路边店供路人饮用的也是这种“大碗茶”。

第二类是清热解毒型,客家人称之为“凉茶”,主要采集野生中草药如茅草根、麦冬、金银花、野菊花、金钱草、鱼腥草、篱下青、满天星、黄鸡脚等等,这类“凉茶”也是既可以选用其中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而且,既可以即采即用,也可以洗净晒干备用。这类“凉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既可防病又可治病。客家民间常用这类“凉茶”防治中暑、腹泻、头痛肚疼、发寒发热、长疔生疮、耳鸣目赤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效果很好,为客家穷苦人家节省了许多医药费。客家地区不少中医和中草药土专家,也经过精心研究、精心试验,研制出以这类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的成品凉茶,如曾风行梅县、大埔等地的“王老吉凉茶”和驰名中外的永定采善堂“万应茶饼”等,都曾经是客家地区的济世良药。而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客家地区许多制药厂、饮料厂也纷纷采用民间中草药家传秘方、偏方,选用客家地区随处可以采集得到的“凉茶”原料,加上一些名贵的中药,进行“凉茶”、保健饮料的深加工,制成袋泡冲剂、罐装饮料,如“王老吉”凉茶、“万应茶”冲剂、梅草茶冲剂、杭梅饮料等,为客家人所喜欢,市场前景看好。客家“凉茶”正越来越体现出积极的经济开发价值。

客家中草药茶虽然选料不一,但采集时间却很有讲究,尤其是第一类粗茶“大碗茶”,其采集时间一般是春夏之交万木葱茏时期,尤其是每年端午节那天中午以后上山采的原料为最佳,客家人称之为“午时茶”。客家谚语有云:“午时茶好做药”“午时茶,胜过洋参炖鸭嫲”。客家人相信,喝了端午节采摘的“午时茶”,可以消除百病。虽然不见得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但客家“粗茶”有益于健康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这类“粗茶”“淡饭”顽强生存、披荆斩棘、创家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