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太常陈氏有考


图为太常陈氏家祠外观。

□ 陈龙林 文/图

宋末元初,一支贡川陈氏后裔从龙岩县聚贤里迳山松柏兜(今大田县上京)分支,筚路蓝缕迁到龙岩县居仁里罗坪(今漳平和平村)铁场垅开基立业,先祖名陈十九。约200年后,这支陈氏族裔繁衍至第九世,在漳平置县之初的明成化八年(1472年)立“太常”户。“太常”是古代负责引导天子祭祀或代表天子献祭的官员,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崇高。从户名可见这支族裔在当时漳平地位之显赫;开户后又嗣分“天”“地”“人”“和”“溪”五房,房名亦大气十足,寓意该家族的传承发展经历非凡。

在《漳平县志》“人物志”(明)“孝友”中,仅列的3位人物陈原吉、陈雍、陈思齐均属这个族裔。由明洪武、宣德和清雍正三位皇帝特旨钦旌的“孝感”“忠孝”“贤孝”三块金匾,悬挂在开基祖十九公祠、二世祖二十一公祠的厅堂上,被誉为“一门三孝子”。这在“以孝为先”选拔官员、臧否人物的封建时代是何等的光宗耀祖!清雍正年间,漳平知县陈焯奉旨建“忠孝祠”祀皇帝钦旌的明孝子陈原吉、陈雍、陈思齐三人。

陈原吉(1346—1399年),号吉斋,太常陈氏第六世。据县志记载,陈原吉天性孝顺,父母去世时,他在墓边修建房子,住在那里陪伴,悲痛万分,守孝三年。尽孝礼之后,将要回家,正好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并给予指点“此地甚好”,陈原吉去世后就被葬在母墓左侧,乡人称之为“孝感墓”。

陈雍(1394—1439年),号达庵,太常陈第八世、陈原吉嫡孙。据县志记载,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母亲杨氏去世,他悲伤异常而毁损身体,超出孝礼要求,事母至孝。他还把自家的田地让给侄子。堂弟家穷,无法娶亲,他就资助其完婚。对乡人总是谦恭礼让。明宣德初年,陈雍被选为“岁贡生”而进入国子监读书,后被授予户部陕西司主事,奉命到山东催促征收田赋租税,一丝一毫都没有染指。完成催征未交的赋税后,他升任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卒于任上。宣德四年至五年间(1429—1430年),陈雍因绩廉兼优受旨褒奖;其父陈志仁因子贵被赠授承德郎户部清吏主事;其母杨氏亦因子贵受封太安人;其妻连氏因伉俪内助之力被特封为安人。两年间,宣德皇帝四道圣旨让陈雍一家万千受宠!

陈雍接到父亲亡故的噩耗时,正忙于收款催粮,经再三权衡之后没有返乡奔丧。因其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对陈雍心存不满的人,借题发挥,将他没回家守孝一事密报皇上。在完成任务返回京城后,皇上亲自召见陈雍,质问为何未回家守孝,陈雍脱去官袍,只见胸口内衣上别着一块黑布,别针都生锈了,对皇上说:“我孝在心。回乡奔丧是家事,皇上交办的事是国事,需用心办好。”皇上听了非常感动,宣德十年(1435年)特旨钦旌达庵陈雍为“忠孝”。

陈思齐(1524—1608年),号石洲,太常陈第十二世。据县志记载,他自幼天赋孝性,见到节孝之事一定暗记在心。侍奉父母婉语温容,善承志意。父母过世,他哀伤过度,超乎孝礼,连胡子头发都白了。埋葬父母时,他亲自挑土担石,并在墓侧建房居住陪伴,不避霜雪。他的孝行感天动地,传有甘露降、灵芝生,呈祥瑞之气。服丧期满,官府要封官给禄使其度日,他坚拒不受,地方官员纷纷登门表彰。进士蒋时馨在陈思齐的画像上题写“岩岩树范,矫矫出尘;辞荣趣寂,好古力行。叟其貌孩其心,八十居庐,慕以终身。”意思是,陈思齐孝行树立了崇高典范,超凡脱俗,如云中白鹤。他辞弃荣华,乐于寂寞,力行古人孝道节操。外表看起来像个老人,其实有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住家八十高龄,终身令人敬仰。在他去世120年后的清雍正五年(1727年),皇帝得到下级关于陈思齐感人孝行事迹呈报后,特旨钦旌为“贤孝”。

太常陈氏一族不仅以孝行闻名天下,而且家学渊源深厚,在继漳平开县首位进士曾汝檀之后,以“兄弟两进士”促漳平人文蔚起,成为斯邑文化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陈九叙(1529—1611年)和陈九仞(1537—?)是堂兄弟,为“忠孝”陈雍之脉,太常陈第十三世。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陈九叙以乡试全省第七名成绩,与堂弟陈九仞同时中辛酉科举人,“兄弟同科”传为佳话。过了七年,即明隆庆二年(1568年),32岁的陈九仞登戊辰科罗万化榜二甲第68名进士;兄长陈九叙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以诗经魁闽省”,登甲戌科孙继皋榜进士。“兄弟两进士”再次传为佳话。

陈九叙初授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他公正执法,后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威望颇高,治事简洁,风清气正。由于他“一生古道自持,不肯投时所好”,先被贬为鹾司(经管有关食盐事务),再被贬为桂林府同知。但却更加爱民惠民,操守高尚纯洁。在“朋党”政治的倾轧下,他不愿同流合污,拂袖归梓,结庐讲学。回到家乡后,他唯一涉政的是在上级官员商议将和睦里(今新桥吾祠灵地)划归大田县管辖致使民心惶惶时,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使上级官员终止这项议案,维持原建制。

陈九仞初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后升任员外郎、郎中(正五品)。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任广东雷州知府,重修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庙东岳庙、纪念辖属的海康县乡贤詹世龙牌坊“三凤坊”。万历十三年(1585年)调任河南彰德知府(治所在今河南安阳),重修了严重淤塞不通的安阳重要灌溉水渠——万金渠,保证当地农业生产用水。在安阳鼠疫、霍乱爆发之际,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命人挑选药书刻印发到乡里,用于指导民间用药,拯救黎民百姓。

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近200年间,漳平太常陈氏书写了太常陈氏丰碑。在开基祖十九公祠厅堂上有一副对联,“兄弟两进士,太常家声千里远;一门三孝子,陈家孝名万世长”,这是太常陈氏名门望族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