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阅读水东桥
□ 廖金璋
长汀城有座水东桥,原名“济川桥”,犹如一道彩虹,横卧于汀江之上。据载,桥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由当年太守陈轩与邑人倡建,最初建筑为廊桥,以石、木为材料,石墩为基,桥面为廊式木质结构,架有二层桥楼,两侧建有店铺。桥头杨柳依依,风景秀丽。太守陈轩赋诗赞曰:“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
汀州古城墙正好沿江而建,与水东桥相依相伴,并于桥的西端建有一道古城墙大门,谓之“济川门”。长汀城四面群山拥翠,桥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民居楼房栉比,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被人们称赞为“丽谯虹缀”,成为长汀十二胜景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济川桥经多次修葺,至清代道光年间,又改建为双孔石拱桥,全长40余米,桥面两边建有石栏杆,桥形更雄伟壮观。在闽西的桥梁中,唯有长汀水东桥与永定高陂桥被列入《中国石桥》桥史记载,可见非同寻常。
桥下的汀江,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两岸客家儿女,还曾经是连接闽粤赣和通往海外的主要航道。据载,航道开辟于宋代,那时汀州交通闭塞,海盐由福州而来,路途遥远,价格昂贵。当时长汀县令宋慈疏浚汀江,开辟了从广东潮汕沿韩江、汀江直抵汀州的运盐航道,大大降低了运费,造福于百姓。
志载,汀州历史上就有过两次特大的家园保卫战。一次是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为抵抗元兵入侵,在汀州招抚宋军旧部,赶制兵器,以汀州为根据地,图恢复大宋江山。1277年,忽必烈下令肃清“闽赣之患”,元将率悍骑兵三千余向汀州进发。时值元宵佳节,当元军兵临城下,汀州百姓紧闭城门,文天祥率兵持刀斧以卫,坚持抗元斗争,但终因敌强我弱而失败。另一次是在明朝末年,清兵入闽时,隆武帝与随行官员、宫中后妃逃至汀州。1646年,为抵抗清兵,保卫家园,汀州群众自告奋勇登上城墙参与守卫。城内即戒备森严,城门紧闭。清兵攻城不入则纵火焚烧城门,守卫者战死于门楼上。水东桥见证了长汀人民保卫家园的英雄事迹。
革命战争年代,汀江又是条红色航道,中央苏区军民的物资都是通过这条航道运输而来。
时光荏苒,水东桥再迎新生。为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昔日的石拱桥已被拆去,代之而起的是宽敞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桥头两侧的古城墙也经过修复,巍峨而立。21世纪以来,经过一江两岸建设,水东桥更加英姿焕发。2014年11月,长汀县政府重修济川门落成,立于水东桥西端,高耸雄伟,气势磅礴。济川门内外,是繁华的大街,与水东桥连接,每天行人络绎不绝,车辆川流不息,十分热闹,呈现一派百业兴旺、百舸争流的壮丽美景。每至入夜,两端桥头霓虹闪烁,光如白昼;街灯倒映江中,流光溢彩,绚丽多姿。桥下游船来来往往,游客的笑声在水中荡漾。
水东桥是长汀城重要的建筑之一,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却不断发展变化,它从木桥到石桥,又到钢筋水泥大桥,凝聚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汗水!
阅读水东桥,就好像阅读一部社会发展史,让我们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更让我们明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