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父亲北京游


□ 刘春英

小时候北京离我们很远,父亲离我们很近。长大后北京离我们很近,我们离父亲越来越远。北京是我童年听父亲讲过许多故事只能想象和向往的地方。

父亲前段时间来厦门玩,我和父亲说“我找找去北京旅游的老年团,你跟团去北京玩一玩。”父亲很高兴,但因父亲有事先回老家了。过了几天,父亲在老家打来电话说,“老家刚好有组织去北京旅游的。”“正好!”我的心里想。出发前我又提醒父亲要紧跟导游、跟紧导游。

父亲武平一中读书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北京就住了28天,到老年才第二次去北京。父亲这次北京游,我生怕父亲看景点和历史文物太专注,会走丢,于是我再三提醒父亲要跟好导游,这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愿望。父亲前一次去井冈山旅游回来说:“去旅游大家不看只顾拍照,跟着导游匆匆走过场。”我可以想象父亲与外出群体的游览目的“格格不入”,也看出父亲多少有些失落的样子。可以想象,父亲如平时看书一样独自看得全神贯注的那种神情,而导游带着“大部队”走远了。其实我的强调也是多余的,现在手机时代根本不担心父亲。或许是因为父亲岁数大了,子女们就如父亲当年牵挂年幼时候的我们一样。

这次父亲去北京旅游回到老家,和我电话里聊了以前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的异同。他说现在的国家博物馆之前叫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碑添加了一些建筑,现在有人护卫;之前他们可以上去玩;水金桥一样,花灯和华表一样;之前他们可以进入清华、北大游玩,现在不能进去;之前西门那边有八大学院;电报大楼也改名了;之前的体育馆没有见到,不知道还在不在?矿业学院改名为矿业大学……可见父亲对少年时候的北京的深刻记忆,每一处的变化和名字更改以及建筑特点还如此记忆犹新。北京也是我2006年第一次省外旅游所选的地方,实现了少年时代想象的北京梦。2009年我依然选择再次去北京,是为了实现带女儿去北京游玩的梦想。女儿很高兴,出发前问:妈妈去北京可以看到长城和毛主席吗?我们坐飞机是不是很快就到北京了?女儿早早给自己写好了旅游行李清单,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盼着去北京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父亲在我记事起就对我谈天文、历史、地理和那些伟大人物,其实父亲更多的时候是在“对牛弹琴”,因为那些离尚处年幼的我还很远,那时的我只在图画和书本里看过那些伟人,但父亲和我也聊得乐在其中。父亲给我讲的革命故事和伟人事迹等,让我从小知道世界很大,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使我更加了解学习与工作的目的,从小懂得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父亲已经是一个白发老人。我们离父亲越来越远,因为随着人们城市化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不再是青春年少;父亲离我们很近,因为父亲与孩子血脉相融的爱不存在距离。北京离父亲很远,因为父亲几十年没去过北京,昨天的北京还在父亲少年的记忆里,但北京又离父亲很近,因为现代农村和城市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距离不是问题,今天下午还在老家,晚上父亲就打电话说已经到北京了。我爱父亲,深如故宫,厚如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