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再进大田村

图为武平下坝大田村俯瞰。华珊 摄
□ 陈健
大田,是个好名号,将其作为地名,曾在许多地方出现过,而作为行政村名称,龙岩市境内有武平县下坝乡、长汀县南山镇、上杭县白砂镇等地的三个村都以“大田”冠之。笔者所要叙述的“大田村”,是武平县下坝乡的大田村。
今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节,我与同仁一起,是以参加“闽西红色文艺轻骑兵·民间文艺进乡村”活动的形式度过的。
5月1日清晨,微风轻拂,令人心旷神怡。不到8时,我们一行乘车从龙岩城出发,于“龙岩西”上高速公路,一路往武平方向前行。时值暮春,高速公路两旁群山含黛,草长莺飞,遍野青翠蓬勃,生机无限。驱车一百五六十公里、不用两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武平县下坝乡大田村的村部。
村部办公大楼屹立在青山绿水间,整洁高大,庄重典雅;宽阔的村部广场装扮一新,人头攒动,热热闹闹。瞧,有人在调试音响,有人在整理广场中的座椅,有人在分发活动宣传材料,许多妇女站在广场边摆放着当地各种精致特色小吃的摊位前,热情地招呼每位客人品尝“点心”,有薯包子、煎粄、仙水冻(又称仙人粄)等,小朋友或三五成群打闹,或在大人之间穿梭嬉戏,场面和谐和美。
我独自一人在村部附近走走。但见村中绿树簇簇,新房座座,村道硬化规整平坦,汽车、摩托车往来穿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走上大桥,清风徐来,沁我心脾,无比惬意;望一泓碧流,水波不兴,似一幅刚刚成型的水墨画,水意葱茏,树木扶疏、生机盎然。
上午10时,由龙岩市委文明办、闽西日报社、龙岩市文联主办的“永远跟党走,启航新征程”“闽西儿女唱响《我的祖国》”快闪暨“学党史·颂党恩”“闽西红色文艺轻骑兵·民间文艺进乡村”活动在《四喜临门》的唢呐声中拉开序幕。表演者一人吹着四把唢呐,技艺高深,音色高亢、嘹亮;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甜美的音质,在优美音乐伴奏下朗诵了《下坝,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散文诗,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让余之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
那是1996年11月27日,我第一次到大田村了解这里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那时从武平县城至下坝有一条简易的公路,道路弯弯曲曲,路面凹凸不平,尽管只有30余公里的路程,却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到村里后得知,村民们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单一且不高,村民依旧居住在老旧的房子里;村道是泥土路,雨天泥泞、天晴扬尘;村里通讯落后,还未装上程控电话……
文艺活动还在继续。一曲激昂雄壮、活泼欢快的闽西汉剧清唱,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来自全市兄弟县(市、区)的艺术家们,拿出精彩绝活,表演了漳平傩狮、客家山歌、杖头木偶、上杭五枚拳(武术)、偶拉琴(书法)等节目。精湛的演出获得阵阵掌声,村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观看的群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演出结束后,村民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聊,“这场文艺活动真好,让大家在欢快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余闻此忍不住与其搭话,村民回道:在国家好政策指引下,我们村找到了一条较适合当前发展经济的路子,农民除了种植水稻、仙草等以外,兼产灵芝、溪黄(一种草药)等农副产品,村民靠勤劳致富,收入不断增加;目前绝大多数农户盖起了新房,迁进了新居;村里还引来了山泉水让家家户户用上洁净、方便的自来水;道路交通得到根本改善,通往县城的公路改造升级后大大方便了出行,仅40分钟就可抵达县城;闲暇之余,人们除了看电视以外,许多人包括年纪稍大的会用手机扫微信;民风淳朴,宜居宜业,生活幸福,这样美好的生活倒回去20年想都不敢想。又有一村民接过话茬道:最近村里提出了打造“百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态村落的设想,建设“幸福家园”,以新农村建设标准对新村进行全面规划和整治,整条村道安装路灯,配置健身器材等,方便村民夜晚出行、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
我想,唐代贺知章“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过旧时波”的诗句,应该是对大田村20多年来深刻变化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