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五育”全面培养体系


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此,《措施》提出了加快构建福建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是突出德育实效。创新德育载体,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挖掘学科课程德育资源,每年打造百堂德育优质示范课、遴选一批学科德育精品项目;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阶梯式培养新模式。

二是提升智育水平。严格实施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构建个性化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实施精准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不得采用演示或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跨学科整合学习活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

三是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阳光体育活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深化体教融合,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改善体育办学条件,完善公共运动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实施春秋两季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学科中考改革。

四是增强美育熏陶。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鼓励学校组建艺术社团,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因地制宜开展地方戏曲和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支持高等学校、文联系统等参与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适时探索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五是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和校园劳动制度,不允许家长到校代替学生值日劳动。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各有关单位要为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