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东宝山


□ 黄镇坤

龙岩旧八景中有“东宝春云”一景。“东宝”即东宝山也。

现在的东宝山又如何了呢?

辛丑年(2021年)开春的一个下午,为了采写有关“宗教场所里发生的红色故事”,我第一次登上东宝山。当我循崎岖的山路登上东宝山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在龙岩城东还有这么一个仙界一样的去处。

说东宝山是仙界一样的去处,首先,沿山路上去,在接近山巅的地方你会见到一座寺庙:晴云寺。晴云寺很新,是新修不久的。进了山门,你可烧香礼佛,可让高处的暮鼓晨钟、烛火香气熏染陶冶一番,清静的世界或许会澄静你一颗浮躁的心灵;

其次,东宝山上的景色很美。

关于东宝山上的景致及周围的环境,古人的描述已很多,诸如“每每旭日东升,远眺翠黛,飞鸟争啼,宝气腾起。峭壁间松树林立”;“山上风云幻,千姿百态,尤以春时白云飘游入室,使人飘然如临仙境,大有超凡脱俗出尘之想”;“右靠翠屏山,有名胜龙岩洞,山下妈祖巨塑耸立云间,天后宫、张公庙并列,庙宇翘爪飞檐,龙川水光潋滟,大江东流”……

岩城社兴村人苏逸云在他编著的《东山景物志》中亦云:“东宝山在县治东七、八里,山高而峭,以云石名山中”。是的,东宝山上的“云”和“石”是很美很有特色的。但东宝山上的景致是不只有“云”和“石”,站在东宝山上,举目四望,整个龙岩城尽收眼底,历历在目;还有那起伏的远山、近处的幽林;那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那蜿蜒九曲、飘然东去的龙津水,都无不是让人心醉神迷的如画风景,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并要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感慨了……

东宝山上可观景,可烧香礼佛,东宝山上还可钩沉历史哩。

上了山,你见到的晴云寺其实是1985年重修的,这儿原先就有寺了。旧县志记述:晴云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石云岩寺,位于东宝山著名的自然景观交杯石下,即龙岩八景之一“东宝春云”之所在。

翻看龙岩的历史,你会知道:那时的东宝山上是远不止这么一座晴云寺的,晴云寺的周围还有不少亭、台、楼、阁等建筑和景点。比如,晴云寺前还建有“清云书院”,晴云寺的左侧有“樱宁亭”,寺右有“卧云楼”及亭、台、桃花源等,“卧云楼”左端可通“蔡公阁”,阁右壁上誊写有明朝御史蔡梅岩上神宗、熹宗的三疏。“卧云楼”右有“梅岩”,俗称“石书室”,一天然巨石。巨石面平,镌刻蔡梦说训门生许宏纲等哲理名言题刻,“梅岩”右边还有一岩洞,洞里淙淙淌出一股清泉,长年不断,清洌甘甜。从“卧云楼”顺山径下至半山,有“看云归岫亭”,附近山麓还有“思亭”,晴云寺西500米左右有一座著名的尼姑塔。还有,在晴云寺后有二石并列,高达十余丈,呈椭圆形,石纹横亘,恰似神交,人们称之为“交(铰)杯石”。“交(铰)杯石” 左有石平列如屏,称“石屏”,旁有石山,石壁上镌“煮石”二字,并建有“煮石廊”。在通“煮石廊”必经之路上有两石拱立如门,上镌“众妙”。“交(铰)杯石”右侧还有一石,形如斗笠,名曰“笠石”。据当地老农说,早晨必有云绕其上,云脚齐则晴,否则下雨——可知,东宝山上的云有多么的神妙呀……

云美、石美、水美、景美,构成了东宝山上的自然景观,加上山上深厚的人文景观,在当时,东宝山上显然是岩邑一处热闹的不可多得的浏览胜地了。

当然,说到东宝山,在峥嵘岁月里,闽西革命先驱在这里留下的革命活动史迹,是不应该被抹去的。

1941年1月“闽西事变”发生前夕,闽西特委及时地迁到了东宝山背后的丘地村,介于丘地和岩城之间的东宝山上的晴云寺便成了游击队联络接头的地点之一。借助山村、大山、森林、寺庙和山形地势的隐蔽,借助香客、樵夫、猎人、药农的身份作掩护,共产党人魏金水、伍洪祥、邱锦才、戴炳辉、张震东、林映雪、吴潮芳等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由此,在东宝山上,在晴云寺,留下了魏金水、伍洪祥等闽西革命先驱坚实的革命足迹和印记。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历经岁月变迁,东宝山损毁、荒疏、落寞了。多少往事连同那红色的印记也几乎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东宝山是岩邑的一座名山,这儿抬眼的是风景,呼吸的是清风,脚踏的是历史。当我盘桓在寺里寺外的时候,我看到了《东宝春云》的碑记,看到了《梅岩石刻》的碑记,还看到了《“四尼姑”塔》的标牌,然而却不见有红色历史的碑记或碑文,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其实,这儿是少了一块这样的碑记或碑文的,要知道,红色的文化元素才是这座名山这座寺庙最不寻常也最有意义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