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畲乡,庐丰


图为上杭庐丰畲族乡祭祖仪式。 林建德 摄

□ 周继章

三月的春天,总是那么美,小路旁的小草在春风轻轻的抚摸下,悄悄地探出小脑袋,长出几片嫩绿的叶片,夜晚粘上几滴晶莹剔透的小露珠,一闪一闪眨着眼,露出调皮的神色;山上各种各样的树枝头,经过严冬的洗礼,终于换上了新装,在春风中摇曳;梅花、梨花、樱花以及赶上春天盛开的鲜花,也不甘示弱,在春的熏陶下,竞相开放,生怕落在后面。

三月的畲乡庐丰,也是那么美。

畲乡庐丰的美,美在古景古色,着实会让你流连忘返,不忘此行。这里有着“为县中最古之迹”。据载,北宋天圣五年(1017),当地乡民为躲避战乱及盗寇在此结庐,修筑了城墙、石门、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来这里建庵供佛,念经习武,因此,这个地方又叫摩诃寨。清顺治年间重修山寨时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庆元进士、精于史地学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将“武婆寨”列为汀州的九处古迹之一。这里位于汀江河畔,寨水一方,当你行走在陡峭的阶梯,扶着古老的城墙,亲手抚摸着垛口、石梯和墩台,你会感到风骨苍劲,一处处都串得起当年血色的历史烟尘。有诗人赞美摩陀寨八景,“蟒蛇出洞步轻移,坐井观天待月痴。九鲤过江精理妙,五孩横石趣谈奇。金猴拜佛邀山影,喜鹊闹春登柳枝。爬岭田螺寻小道,武婆守寨展英姿。”其实,这里的景点何止八景,游玩置身于寨中,你就会感到秀美的摩陀寨,丹霞地貌,古韵天然,环境清幽,四季皆景,也不枉为“小武夷”之称。

畲乡庐丰的美,美在古屋古迹,在庐丰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古民居建筑有20多座,属于围屋型土木结构,建筑时间大都在100年以上,主要集中在丰济、丰康、丰乐等村,有蓝氏家庙、天后宫、敦素堂、素位堂等。这些围屋黑瓦白墙,不仅样式和格局多种多样,且都具有高大、严实、坚固与厚重的特点,面对这些早已与庐丰山水融为一体,又仍然在静默中舒展着自我个性的围屋,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绵延不绝的气象,也深深体味到它们于无声处释放出的沉郁、绵长的历史感。走进围屋,穿行在迷宫一般的走廊中,或俯视那口沉静清亮的老井,仰望祠前高大端穆的大门,都可以把一颗原本充满好奇的心,带进一个久远的岁月里。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庐丰的客家围屋,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秀的交响曲,或许是与当地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又张扬着中原文化气韵的思乡曲,更是有着天人合一的人文建筑美。

三月的畲乡庐丰,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活动,让人一饱眼福。这天,坐落在东山之麓的蓝氏家庙前,山风迎面扑来,鼻息间流淌着山林的清新与纯净,东溪两旁的景观树上扎着彩色纸花,五彩幡旗迎风招展,浓厚的节庆氛围点缀着新农村风貌,令人欣喜。在这隆重的节日气氛中,举办畲族最神秘的文化之一——祭祀仪式。畲族是南方古老的民族,耕作于大山之间,与外界接触较少,在不断的生产创造中,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民风习俗,在畲族人看来,祭祖仪式是神圣的。整个仪式祥和喜庆,寄托着畲族人崇敬先祖、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景。游客的期待让淳朴的畲家儿女更加热情,为能让客人感受浓厚的畲族风情,不仅是匡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与生活环环相扣,枝蔓相连,使先人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如果欣赏畲族祭祀仪式,让你的心中留下几分感慨,那么,品尝畲乡美食,却会让你乐不思蜀。吃“香喷喷”的乌米饭,这种不再是当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用粳米、乌果做成的乌米饭,实际上早已是上等食材煮成的饭,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青睐,同时乌米饭所赋予的内涵依然是寄托情思,一种有着纪念意义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