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八景“九侯叠嶂”趣谈


图为新建的拜侯台。

□ 邱德昌 文/图

“龙岩八景”名号起于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但叫响时已在明嘉靖年间。最早有文字记载,始见于明嘉靖三十七年所编的《龙岩县志》。八景即龙川晓月、虎岭松涛、双井流泉、登高独秀、东宝春云、奇迈岚光、紫金晴雪、九侯叠嶂。

“九侯叠嶂”一景,位于江山镇境内,是龙岩城之北部屏障,可以说是龙岩城的“龙脉”。“九侯”之名,历来众说纷纭。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记载:“九猴山,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筋山”,猴与侯通假,九侯山又叫九猴山,这个解释很牵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载:“高入云汉,广袤数十里,有倒勾岩最高,黄连盂次之,其余峰峦亦雄视境内诸山,故名九侯,以喻其尊,一名筋山,言其筋络盘结也”。清道光十五年《龙岩州志》的解释较有意思,“据《闽书》载,‘《图经》谓夏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设而为神,各主一山’。又,史记,少康庶子,封于会稽山,二十世至勾践,又六世,至无缰,为楚所灭,子孙散海上,今龙岩、诏安。”今天的诏安和龙岩,均有九侯山,当地人设庙祭祀。这两地古时均属扬州郡管辖,对葬于扬州会稽山的大禹及其后人自然格外膜拜,对大禹后代入闽九人,均奉为神,视九山连绵高耸者,称其为九侯,这是有其道理的。

古人敬畏天地山川,将山赋予人性和神性。清乾隆三年《龙岩州志》载:“寿山州北四十里,原有一座山,高平方正,形如展轴,左畔峰峦错列,俗名孝山,县官始至则祭之。明知县黄廷圭改曰寿山。”民国三十四年郑丰稔总纂的《龙岩县志》又载:“在寿山左,高入云汉,九峰列峙,尊若公侯,故名。或云列峰如猴,故通志曰九猴。”九侯者,九座山峰巍然屹立如九位大禹后人入闽神主,气宇轩昂,雄峙山间。九侯山诸峰,后皆称寿山。当时,人们将山视为孝道之山和长寿之山,这完全是政治化的宿命论,倡导孝道,既是官方之教化需要,亦是民间百姓之需求。孝文化已是深入人心,所以,古代龙岩县官未上任而先拜九侯山,已成体例。《龙岩州志》称“新任官未下车,十里外遥祭”。对于民间而言,设庙宇道场,则是最好的膜拜载体了。据龙岩文史专家郭启熹教授考证,这个庙,就是现在的石佛公道场。龙岩百姓从祭祀陈大忠的威济庙改祭石佛公道场,由祭祀陈大忠大忠大勇,保一方平安,继而演变成今天人们祈求平安这一诉求,尤其是驾车一族,每年都要到此朝圣。江山石佛公道场成为平安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可谓天人合一、顺应大道。

九侯山,从此就成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成为人们情感化、政治化的名山,也自然成为官员和文人歌咏的对象。明代进士,翰林院修史官,莆田人黄约中,写过一首诗,写山形象生动,其诗赞道:

北山青不极,九叠互巍然。

雨后青横黛,云端秀吐莲。

清晖浮雁石,佳气泛龙川。

神异归名阀,由来不乏贤。

明代担任龙岩县令的徐拱辰,是浙江开化人,他写了一首诗,则赋予此山“侯伯之尊”,诗云:

名山蔚嵯峨,排云罗九峤。

迢迢西北来,天然负奇峭。

俨如侯伯尊,矗若凤鸾矫。

委蛇下平隆,环拱众山小。

以兹奠花封,岩岩民所表。

对于家乡这座神山,龙岩本地文人,自然趋之若鹜,必登临高歌,以留佳话。留下来的,毕竟不多,家居龙岩城西埕巷边的苏穗,是明代进士,官至中亚大夫,他写了一首诗,亦写出九座山的威仪,诗意开阔,气势雄浑。诗曰:

仿佛高庐架彩霓,送青排闼野云迷。

山分九贵诸峰列,接势中天万壑低。

风月楼合青雾座,烟霞障慢白云梯。

夜深每有群仙会,引风笙箫角亢西。

到了清代,还有一位官员,叫柯培元,是山东胶州人,举人出身,担任了龙岩直隶州代理知州。他也写了一首诗,亦写出了此山的性格,诗云:

一峰高出若探首,一峰侧立如比肩。

一峰鞠躬立崖下,一峰昂头瞩云端。

更有二峰屹相向,如语如笑如盘桓。

平列三峰若接踵,为公为侯为子男。

拜侯台在江山的什么位置?经江山镇村美村老人回忆,在江山村美村刘厝后山上,遗存一平台,民国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民俗和祭祀等活动场所,其一侧连有古驿道,通往龙岩城,今尚存有石阶,所以认为拜侯台就设在此处。如今,这里茂林修竹、花繁草茵,人们在此重修了拜侯台,修长的台阶、厚重的牌坊、精致的亭台与远方重重山峦相映成趣,成为亮丽的文化休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