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香焖狗肉
□吴志发
儿时路过古街钟子食杂店,店内不时飘出特别的肉香,这肉香仿佛凝固在时光中,时常在记忆里飘荡,三十余年依然念念不忘。
“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农闲时,村民们喜欢打平伙,邀五六个同庚或铁杠酒友,摆上一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打平伙最常见的主菜是焖狗肉,烧水、杀狗、烹饪、买酒,一齐动手,分工合作。钟子食杂店位于村中心,家伙什齐全,人气甚旺,常成为打平伙首选之地。
焖狗肉,以十几二十斤的农家土狗为宜。太肥的,咬一口,满嘴流油,肥猪肉似的,嚼两块便腻味。太瘦的,肉少骨多,鸡肋一般,咬得费劲,少了吃狗肉的韵味。不肥不瘦的,既有肉感,又不油腻,恰如猪肉之精华“七层肉”,肥瘦相连,肥中有瘦,瘦中有肥,吃了一块,急切地想再吃下一块。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吃乳狗,肉厚肥嫩;有人喜欢吃老狗,肉老味香。总之,焖狗肉让钟爱人士闻香而垂涎,乃下酒菜之极品。
焖狗肉除了狗的选材外,还在于火候和配料。狗肉洗净,剁成皮肉相连的小块。开猛火,倒入油,肉下锅,放老酒,持续翻炒,直至皮色金黄发亮。加水,放生姜片、干橙皮、茴香,水量以刚好淹没狗肉为宜。调为温火,约焖一小时,把水分焖成浓汤,没有汤汁就不叫焖狗肉。临熟之前,放盐、味精、“荜拨”(客家话,一种香料)或香菖蒲和数个干小米椒,再焖片刻,随后出锅。热气腾腾、鲜香十足、汤汁黏稠的焖狗肉即可闪亮登桌。
此时此刻,香气四溢,顿感饥肠辘辘,饿得发慌,口水直冒。静下心来,准备开吃。瞄准一块,使劲夹起,迅速入嘴,黏黏稠稠,丝丝滑滑,众香交织,爽快之极。细嚼慢品,皮的韧劲中夹杂着肉的酥烂,细嫩柔滑感充盈着整个口腔,香味绵绵缠绕。狗掌更是珍品,肉中带骨,骨中藏肉,啃嚼起来,口感绝佳。焖狗肉在口中,即使天塌下来了,也要先把它咽下去。
老人说,“吃狗肉未尝狗肠味,等于白白浪费口舌”,可见狗肠在焖狗肉中举足轻重。要是缺了狗掌,那更没盼头了,如同牛杂汤没了毛肚和牛肠,总觉得美中不足。
往年,村民时兴“一狗三吃”,先炒内脏尝鲜解馋,再爽品狗肉,慢斟细酌,最后喝狗肉汤稀饭。钟爱重口味的食客,喜欢把狗肉粘点米醋和辣椒混合的调料再入口,此味酸酸辣辣,别有一番快感。
焖狗肉的特殊香味,隔着几户人家也能闻到。少年时代,每逢闻到狗肉香,兄弟姐妹们免不了七嘴八舌几番猜测,到底谁家煮狗肉了?猜来猜去,只闻其香,不见其肉,诱惑难挡也只能一笑置之。
情迷焖狗肉,它的独特之味在心中根深蒂固,离家越久,越是想念,难忘情怀与日俱增。异乡谋生,我随时随地渴望与家乡特色美味邂逅重逢。
因焖狗肉耗时和略复杂的煮法,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并非能随心所欲吃上。也罢,就让焖狗肉的香味继续飘荡在记忆里吧,有所想,有所梦,方有所乐。
乡愁情结,不正是源于思念家乡的点点滴滴而产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