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路上紫荆花,我们说声“再见”
□宋客
龙岩市新罗区有条登高路,满路都是团团簇簇的紫荆花,每逢秋冬季节,乃至次年春夏之交,紫荆花都轰轰烈烈地开放,成为龙岩一景,令人遐想。
我们工作的地方——闽西日报社,处在登高东路的紫荆树下。年年岁岁,我们就在花丛中穿梭。一个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一个个思想活跃、有所作为的编辑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曾见证了紫荆树的成长,狂风暴雨,酷暑严寒,紫荆树也从一株株小苗,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时光一晃,竟是30多年,太匆匆。
一天,通知说我们要搬家了,要搬到人气更旺的金融中心,最高层。
于是,我们收拾行囊,把所有采编用的资料、书籍、文件、台历一一装入纸箱,还有信件、明信片、采访本、通讯录和值夜班用的碗碟杯壶,这些陪伴我们工作、生活的信物,就像一位沉默寡言的故交,相对无言,感慨万千。
紫荆树的成长,不但靠阳光、空气、水,更重要的是靠本身的顽强以及一以贯之的品格,再坚硬的地块,都一个劲地往大地深处扎根。根深叶茂,绿意葱茏,花团锦簇,回报大地的赐予,迎来人们追慕的目光。
紫荆花是花信的使者,每当蓬蓬勃勃、粲然怒放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收获的季节。
红彤彤的紫荆花,总是深情地把我们守望,向行色匆匆的路人说起我们的故事,飘飞在龙津河畔,洒播在闽西城乡。当年只有周三刊,后来是周五刊,再后来是每日出报,再后来是周末出彩报,再后来实现天天出彩报;为适应市民的阅读需求,又出版周末特刊、生活专刊(16版);为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又推出数字报以及微博、微信、视频、客户端为一体的全媒体。当年只有几十号人,现在却有了上百人协同采编。
一个个帅哥靓妹,如同灿烂的紫荆花放,是报业得以发展壮大的主力,成为新闻发展史上温婉的人文风景。
每当夜深人静,空旷的登高东路早已进入梦乡,然而报社却迎来一个个不眠之夜。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美工画版,检查校检,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全神贯注,直至下半夜,版面弄好,有时天已透亮,确认无虞后才得以签发;而印务中心正严阵以待,一声令下,机器轰鸣。几十年来,许多采编人员还要兼任第一读者,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不论刮风下雨、刺骨寒风,前往印刷车间,审读印出来的第一张报纸,再次确认无误后方可印刷。敬业爱岗的责任心,成为无声的誓言和自觉的行动。个中辛苦,唯有紫荆花知道。
多少人青丝熬成了白发,多少人在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报业发展,人事更替,有的外调了,有的高升了,有的退休了,有的辞职了,有的出国了,有的却永远离开了我们。闽西日报所固有的精神和作风,早已化成紫荆花奋发的情怀意向,鼓舞着后来人继续前行。
在斗方的办公桌上,我轻轻撕下单位每隔几年印制的且不断叠加覆盖的“常用电话号码表”,目光搜寻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思绪难平;收妥,心想,也许这还可以留个念想。
装满一箱箱行囊的搬运汽车穿过紫荆花丛,消失在喧嚣的市井;我们站在单位门口,望着一树树绚丽的紫荆花,说一声“再见”,却仿佛听见紫荆花发出的回响,“别了,朋友们,登高望远,敬业爱岗,优良传统,永远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