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范仲淹


□ 江鑫榕

假期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范仲淹其人、其事,被其非凡人格魅力深深震撼,可以说他是能力和私德都近乎完美的典范。

范仲淹其人,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范仲淹的姓氏一度改为继父家的朱姓。他22岁时辞别母亲,远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苦读4年之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从此走上仕途。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结合时弊,向朝廷上了一封《上执政书》,奏请朝廷进行改革,以解决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封奏疏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认可,并向朝廷积极推举范仲淹。凭借这封奏疏,范仲淹开始进入皇帝和中枢的视野,从此声望渐显。当时年近不惑的范仲淹凭借自己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对时政的透彻见解,终于换来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迎来仕途转折的范仲淹却在景佑三年(1036)受到挫折,当时担任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的专权,上书弹劾。由于吕夷简的势力庞大,范仲淹很快被排挤出京,担任饶州知州。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大举进犯宋朝,宋军一败再败,朝野震惊,宋仁宗急调已经被贬出京的范仲淹回京,出任知永州军,并且加龙图阁大学士衔,范仲淹从一个被贬出京的官员成为总领宋朝西北防务的大员。西北防务在范仲淹的主持下,采取坚壁清野的固守策略,与此同时积极联络西羌人,共同抗击西夏。庆历三年(1043)西夏与宋朝达成和议,向宋称臣。虽然范仲淹在抗击西夏的过程中并未取得对西夏的压倒性胜利,但是其固守的策略,帮助宋朝稳住了西北边境的颓势,以拖待变,最终使得西夏向宋称臣。

范仲淹在西北取得成果之后,被召回京城,担任枢密副使,不久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宰辅重臣。当时同为中枢重臣的富弼和范仲淹都看到了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所在,主张进行改革,裁汰冗员,并希望以此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然而保守派的势力十分强大,优柔寡断的宋仁宗没能承受住来自保守派的压力,最终于庆历五年(1045),罢免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贬谪出京。随着范仲淹和富弼被贬谪,庆历新政戛然而止,宋朝丧失了一次图强的机会。

《岳阳楼记》正是在范仲淹被贬之后,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操守。无论是被贬谪还是被召回,无论是出镇边疆还是执掌中枢,他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分忧,浩然正气,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