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的伯公凹


□苏冠生

清明时节的伯公凹,白色的花儿开满了沉寂的山谷,显得比平常更加肃穆安宁。淅淅沥沥的春雨肆意地下个不停,如诉如泣。风雨中,一股浓浓的惆怅和悲伤涌上心头。透过密密的雨帘,只见整个伯公凹都笼罩在茫茫的烟雨中。

我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来伯公凹了。每次来到这里,一遍又一遍聆听“一盏灯”“三块银圆”“邹氏七英烈”的感人故事,我眼眶里的泪水总是忍不住流转,而催人泪下的故事总是在心潮澎湃中延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敬仰的心情,不顾舟车劳顿,来到这里瞻仰红色圣地,追寻那段不朽的红色经典故事。

伯公凹地处闽粤交界处,自古有“一脚踏两省”的说法。凹的左边是福建省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右边是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党坪村。上凹姓曾,下凹姓邹,两村相距仅数百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伯公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当时非常重要的红色交通站。上凹当年主要用作存放物资和交通护送队的驻地,下凹则主要为护送对象的落脚点。

我站在凹上那座小小的伯公神坛前,屏气凝神,望着那盏常年亮着的油灯,全然不顾头顶高高的树上时不时滴落的雨点,我不禁思绪万千。伯公,是我们客家地区的守护神,伯公灯成了人们的指路明灯、希望之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更是成了坚定方向的信仰之灯。来来往往的人们对这盏灯寄予了特殊的感情,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这盏灯剪芯添油,让希望和信仰的光芒一直闪亮。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党坪村的上凹,当年存放重要物资的房屋,前两年由于新村改造被拆除了,人们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幢幢新房,原来的旧貌已经荡然无存,让来访者留下深深的遗憾。令我欣喜的是,位于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的下凹自然村,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架桥开路,对伯公凹红色交通站旧址进行整治、修缮,复建、展陈,渐渐唤醒人们对那段红色血脉尘封的记忆。

清明时节,艾叶飘香,繁花似锦。我独自行走在伯公凹的青山绿水间。当年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去,一切早已恢复平静、安宁,这里处处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在红色传奇衬托之下的绿色荒野,日新月异、生机勃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随着路桥的拓宽与改造,人们前往伯公凹逐渐变得更加便利,喧嚣热闹的城镇,与伯公凹宁静的树林,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我深深地眷念这里恬静的田园风光,贪婪地呼吸着仙境似的新鲜空气,聆听着那耳熟能详的血与火的动人故事,虔诚地接受一次特殊的心灵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