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汀州炰糈

图为汀州炰糈。
□ 范晓莲 文/图
炰糈是汀州客家著名的风味小吃,是旧时汀州人供奉菩萨、祭祀祖先的必备物之一,也是逢年过节待客之佳品。因制作较麻烦,所以一般端午、重阳和春节等重大节日才能吃上。
做炰糈,得选用纯净大冬糯米,提前一晚用清水泡软。次晨,把水分沥干,用石磨磨成米粉。接着,在米粉中拌糖,一般一斤米加三至五两的红糖(白糖亦可),视各人的口味喜好而定。拌匀后,加温水和之,边加水边用力揉搓,直至揉成一个大圆球。然后,从这大圆球上揪下一小团,用双掌揉搓成直径不到二厘米、长约五公分的圆条形,一根根摆在干净的簸箕上,轻轻撒上一层芝麻。这是炰糈的“半成品”。
接下来,将油锅烧至六分热,待到锅里的油微微冒泡,便将“半成品”小心地从两端捏起,沿着锅壁轻轻放入锅中炸。不一会儿,一根根炰糈便从锅底浮起。这时,得用筷子轻轻翻动炰糈,使其均匀受热。再炸10分钟左右,炰糈的颜色由浅变深,渐渐变成棕红色,香气四溢。用筷子划拉时,能听到轻微的声,便可将其从锅中夹起,置于漏勺控油。刚出锅的炰糈,成了蓬松的“小胖子”,色泽鲜艳,令人垂涎。咬上一口,外酥内软,香糯甜韧,唇齿留香。有特别喜好炰糈者,会一次炸好许多,用油浸泡于瓷瓮中保存,嘴馋时取出,蒸软即食。虽少了刚炸好时的那种酥香,却别有一番甜软的滋味。用筷子从中间夹起,两端便柔软下垂。老家有几句顺口溜:“筷子般长,芝麻般香,软过棉絮,甜过蜜糖,油光嫩滑,入口消融,筷子一响,浪荡精光。”
第一锅炰糈炸好后,母亲先用一个小圆盘,盛好六根炰糈,恭恭敬敬地摆到供桌前,再合掌躬身拜上几拜,请菩萨先品尝,同时祈祷菩萨保佑阖家如意安康。然后,我们便围在灶前,或站或坐,或筷夹或手抓,边炸边吃。灶火映红了我们的脸蛋,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