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复村纪行

图为人们在观寿公祠聆听讲解。
□ 张文琼 文/图
我对中复村充满了神往。恰好近日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到了中复村。。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一句关于长征的话:“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这个“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即现在的中复村。
进入中复村,必先经过松毛岭。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岭上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这是红军长征出发前在中央苏区东线开展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一万名左右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从此长眠于松毛岭,他们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如今,车子经过那里,道路两旁树木蓊郁,花草葱茏,漫山遍野绿色尽染,已经看不到当年硝烟炮火的痕迹。但是,那块“英雄山·松毛岭”的碑牌,却一直在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为了理想和信念,多少革命先烈在此埋骨青山。
进入中复村后,从“红军长征第一村”纪念碑开始,踏上红军桥。这是一座古廊桥,本名接龙桥,始建于明朝,中央苏区时期,曾是红军征兵处,也是红军为百姓治病的地方。短短的桥上,有很多故事,单中复村,就有近600人踏着这座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百名红军战士生还者少……但是,无论有多少生死,哪怕是血流成河,也改变不了他们曾有的初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红军桥正对着的那条古街就是红军街,长约百米。踏着仄仄不平的石头路,看着两边古朴甚至有些陈旧的建筑,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红军街的尽头是一座小关帝庙,左转便是中复村最著名的观寿公祠。祠前,有红九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碑石。抬眼,便可看见大门飞檐翘角,这是一座古补的客家宗祠。
1934年9月30日,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少先队员聚集在观寿公祠的大坪前,红九军团参谋长挥泪向乡亲们告别,郑重地说:“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军团首长当场发给村赤卫模范连和少先队一批枪支弹药,接着,红九军团开始转移,经长汀、瑞金,踏上了长征路。
斗转星移,精神传承。我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观寿公祠厅前,认真听取讲解员钟鸣对这段历史满怀深情的讲述,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不得不承认这里有美,建筑物也有味道,它保留下来的不只是红色文化,还有比红色文化更深的时间,更是包括了可以让一个地方独立于世的精神。
今日的中复村,在红色的土壤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年的红军街,因为电商的发展,变成了红军淘宝街。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当年被战火无情摧毁的村落,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秀美村落。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复村不变的是那红色基因,正是这红色基因,引导中复村的父老乡亲,走在富民强村的路上,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