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所作为的记者
□林添华
1980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因为那一年,我多少年来热切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成真了。从此,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做一个有所作为的记者。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奋力拼搏,采写了数量可观的、党和人民都认可的新闻报道。其中有的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有的在国内和国外产生良好的反响。由于成绩显著,1991年,我幸运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次年又被破格评上“主任记者”职称。
1984年,永定县刚诞生的新县委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组织人事劳动公安宣教财政领导参加的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会上,当场解决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十项具体问题,后来我写成的稿件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还配了短评,指出永定县委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和基层单位认真效法。永定县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积极主动为知识分子多办实事,当年被福建省委评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先进单位。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了永定土楼。专家认为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农村建筑模式,这个权威评价激励我下定决心通过新闻报道把永定土楼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于是我走村入户对土楼进行调研,对土楼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1987年,与人民(中国)画报的一位老记者合作,由我撰文他摄影,经过三天的艰苦努力,完成了采访工作。这家有19种文字、120多个国家发行的画报第11期以最大的四个版篇幅刊出发行后,引起世界各地的关注,港澳、东南亚各地媒体纷纷转载。之后,来永定考察参观土楼的外国人越来越多。1990年,由我撰文的福建省风物系列首部《永定土楼》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被抢购一空。我花了近十年时间孜孜不倦地宣传土楼,为后来福建土楼申报世遗成功也作出早期的些许贡献。
《胡文虎东京之行真相大白》是我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采写发表的独家新闻。
胡文虎是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著名华侨。他在1943年被逼到日本东京与东条英机会谈,由于会谈内容一直是一个秘密,对胡文虎是卖国汉奸还是爱国侨领一直无法定论。1992年9月,我得知厦门市学者洪卜仁去东京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有幸查阅了日本战史档案中东条与胡文虎秘密会谈的原始记录。在胡文虎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前夜,我单独采访了洪先生,并写成了稿件。由于省委宣传部有禁令不能报道,我只好找到新华社记者刘国柱与我合作。第二天由他将稿传真给新华社发内参,《闽西日报》在头版发表。我又将稿件寄给《羊城晚报》,后在港澳版发表,在东南亚侨界引起轰动。新华社内参内容得到中央最高层领导认可,不久胡文虎的女儿胡仙访问北京时先后受到李鹏总理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从此,蒙在胡文虎脸上的政治灰尘得以洗净,党内外认定胡文虎是爱国侨领。与胡文虎直接有关的侨务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一场欢喜一场愁,农家子女入学难》是我在1992年向党和政府反映农民负担过重的力作。此稿在新华社发了内参。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看了内参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向全国发了严禁学校乱收费的紧急通知,在全国大中专学校进行了大清查,不该收的费用全退给家长。令人欣喜的是,三个月后,中央正式作出决策:要减轻农民负担。
《一份珍贵的遗产》讲述了一位退休老人为使党的声音及时传到千家万户,帮助群众获得致富信息,在集市街头自费办起了阅报场。死后又把这当作遗产传给后人。1990年春节前后几天我进行了三次采访,写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通讯。先后被《闽西日报》、《福建日报》、《农民日报》、《华声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半小时播出。
五点感悟:把学习作为每天的第一要事;采访要扎实细致,写作要精益求精;能吃苦是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有高度责任心;舆论监督要做到“事实过得硬,做人过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