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豆腐宴

□ 范晓莲
闽西长汀县濯田镇美溪村有个独特的民俗,每年正月要办一次“添丁豆腐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旧时,客家妇女产下男婴,俗称“添丁”。据《濯田镇志》载,明朝初年,谢氏从连城迁入濯田镇后,兴民风,讲礼仪,注重人口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特在村口兴建“添丁桥”,桥头安奉“添丁菩萨”。村里人家若喜得贵子,就备好“三牲”(鸡、鱼、肉)及香烛、鞭炮,虔诚供奉添丁菩萨,并将写有新生儿名字的红纸条,贴在刻有“天官赐福”字样的石柱上,祈祷新丁一生吉祥福禄,长命富贵。
此外,为增添春节期间的欢乐气氛,增进族人之间的感情,美溪村的祖先又立一规矩:每年正月,全村共同为上年添丁的人家贺喜。由上年最早添丁的家长牵头,召集全村上年添丁的所有人家,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设“豆腐宴”,邀请全村各家各户(每户一人)前来赴宴。豆腐宴是汉族传统名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洁身心”。客家人的祖先自中原迁徙而来,自然延续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豆腐宴不一定每道菜都有豆腐,但必须以豆腐为主,有几个地道的豆腐菜肴,以突出民俗特色。
汀州豆腐及其延伸特产汀州豆腐干素来闻名。《汀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朱亮祖驻防汀州府。朱亮祖喜食豆腐,对其大加赞赏:“细嫩如脂,入口润滑”。清末,汀州左营把总邱洪得晋调台湾升任千总,留恋家乡风味豆腐干,便写信并汇上路费,聘请家乡擅长制豆腐的亲族前往台湾,专做豆腐干,从而将制作技艺传播到了宝岛及海外。吃着汀州豆腐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最后一句说道:“中国的豆腐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
濯田豆腐较之一般的汀州豆腐,更鲜、更嫩。原因一是源自汀江的水质甚好,二是祖传的工艺独特。它采用酸浆(酸的豆腐水)作为凝乳发浆媒介,经过选料、浸泡、磨浆、熬制、游浆、舀格、压滤、切块等工序,火候、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美溪一席豆腐宴,除却汀水做不来。”添丁豆腐宴,是游子心中深深的故乡情结。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就是濯田美溪人,他在《“远望可以当归”——濯田二书小序》中写道:“那幢老屋,那碗米酒,那桌添丁豆腐宴,就像一条条情感的丝线,牢牢地系住了濯田人的心。”可见其对家乡“豆腐宴”之魂牵梦绕。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观念也在更新,如今不管生男生女,都算是“添丁”。添丁豆腐宴由简到精,日期也作了调整。改革开放前,正月十五那日,添丁人家负责宴请大家吃豆腐、喝米酒。赴豆腐宴的乡亲一般自带煮熟的炸肉、面条、米,有的还会带上一壶米酒。改革开放后,豆腐宴的时间改为正月初八,添丁人家备的菜肴逐渐增多。“莫道豆腐寻常菜,巧手烹成席上珍。”宴席上的菜品花样繁多,有红豆腐、炸豆腐、漾豆腐、汆豆腐、豆腐饺、豆腐丸……还有鸡、鸭、鱼、肉、海鲜等,一年比一年丰盛、精致,赴宴乡亲也不用自带酒菜了。每年“豆腐宴”那天,数百村民欢聚一堂,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人们一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边拉家常,交流上年的劳动成果,讨论当年如何增产增收,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氛。
美溪村的添丁豆腐宴,百余年来从未间断。这一民俗,既是客家人对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宗族团结、睦邻友好的淳朴民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