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山歌戏的由来


图为龙岩山歌戏(剧照)

□ 邱荣洲 郭金香

龙岩山歌戏的诞生、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清两季,闽西经济获得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渐提高,龙岩山歌戏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

山歌戏的诞生,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从明万历年间发现的有关资料看,山歌进入庙堂进行设醮做法事,由寺僧、道士进行演唱等,正是山歌戏的萌芽状态。至清朝初期,现存的“乾隆丁卯年(1747年)九月抄写佛事杂唱一本”,其中有唱《五更歌》,这种又唱又舞的形式,应该是山歌戏诞生的雏形。

山歌戏的诞生与小演唱、小歌戏有渊源。由邱荣洲收集的清咸丰八年(1858)岁在戊午梅月吉日手抄的《颍川泼水记》中得到充分体现。内中记载有《采茶灯歌》《花会歌》《过夜歌》《甲牛歌》《建宁歌》《凤凰歌》《栽花歌》《十夜眠》《十八小姐歌》《梧姑歌》等。清朝中期,龙岩县东方片盛行“采茶灯”表演,每逢庙会或墟日或百姓家办寿诞、婚庆大喜事,就会请灯闹喜。龙岩采茶灯与龙岩山歌戏就有着天然联系,尤其古代与龙岩采茶灯配合演出的有《竹马灯》《龙凤灯》《船灯》等节目,同时有山歌小演唱和山歌小歌剧出现在舞台,如《补缸》《双扶船》《闹五更》《卖花线》《借衣劝友》《大小争风》《王婆骂鸡》《打宝刀》之类的小戏。

在《颍川泼水记》中记载的《栽花歌》《十八小姐》歌,就是以山歌为基调的小演唱。《栽花歌》以“正月至十二月栽什么花”进行表演,“正月栽花春草青,五龙吐水树木青,含笑开花为第一,芽到青窄正心芽”。《十八小姐歌》以赞美十八小姐的花容月貌,“十八小姐笑呵呵,好个腰头好个腰,牙齿赛过高山雪,下含赛着满山红”,尽情打闹,娱乐群众。

清朝中晚期就有改编的龙岩山歌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它以大团圆为结局,梁山伯以考中状元归来与祝英台结婚为结束。

龙岩山歌戏的衍生与当地流行的木偶戏、汉剧有关联。明初木偶戏在上杭出现,汉剧则在雍正、乾隆年间从江汉一带传入闽西。这两个剧种在闽西大地上演许多精彩节目,对龙岩山歌戏有所启发。木偶戏到各地演出,常用当地方言或演山歌一小段,插科打诨,娱乐观众。龙岩人常说“百二讲白”;而汉剧(外江戏)传说剧目总数有900个左右,有据可查的就达836个,在闽西大地演出,影响极大。龙岩县戏剧爱好者、有识之士、文人骚客把传统节目或改编为山歌剧本,或以山歌剧形式创作新的节目进行演出。

当然,这些原始的民间小山歌戏,大都是单出戏,篇幅小,剧情情节简单。内容以爱情为主,夹杂着不少调情成分,多以当地方言表达,有一定道白,曲调较为单一,多以山歌和地方小调演唱,应该说,是早期山歌戏模式。

清咸丰年间以来,采茶灯表演从未停辍,与之俱来的小山歌剧也从未中断。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制约,龙岩原始山歌戏,时而露面,时而隐没,跌宕起伏,十分曲折。尽管寻常百姓对山歌和山歌戏十分钟爱,但一贯被视为粗俗、低贱,有时被贬斥、践踏,有时甚至被封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大众文化,山歌与山歌戏得到重生。大革命时期,山歌(红色山歌)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扩大苏区、保护苏区、发展苏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山歌戏再次被搬上舞台。据黄澄江先生介绍,其父黄礼发(土名冬瓜三)在1929年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时,为迎接红军,庆祝胜利,在中山公园召开大会,由朱德军长在台上作动员,号召十里八乡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此后,由武安坊剧社上演山歌戏(当时称文明戏)《可怜秋香》,反映妇女受压迫、当童养媳、当丫鬟的悲惨人生。采用民间古老的工尺调,以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虽然简朴、素纯,却得到与会群众热烈欢迎。然而好景不长,国民党恢复统治,武安坊剧社被迫解散,参加剧社的黄礼发被当地民团罚款10个光洋。从此大型山歌戏沉没史海之中……

正像龙岩著名山歌大王“火烧山”所唱:“当局官府管事多,张榜发令要禁歌,山歌若是禁得住,文武秀才要断科”,表示愤慨与不满。他把演唱山歌当成终身职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把群众喜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锄美案》《钗头凤》等剧目改编为山歌戏,在他的家乡车头岭搭台演唱,许多爱好者从黄昏到日出整夜观看,轰动了龙岩。同时到乡下指导、教唱,并鼓动乡间知识分子,编写山歌剧本,使奄奄一息的山歌戏,重露头角。我们在雁石神前等地调查,据民间艺人苏搌芳、陈金娥(75岁)追述,其父陈国才年轻时曾演出山歌戏和改编传统剧目为山歌剧本,收集到山歌戏剧本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回窟》《张廷秀私访》《桃花记》《白莲花》《三姐下凡》《麒麟山》《二度梅》等。据民间艺人、山歌手苏旺深追述,他的父亲是雁石一带著名的民间山歌王,20多岁时就演山歌剧,因“七尸八命”案发生在广东,不敢在广东上演,便在龙岩演出,就是常讲的“广东案”。据此估算,在20世纪四十年代,民间山歌戏在乡间有陆续演出,曾上演不少改编的大型山歌戏。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山歌戏。1952年8月,龙岩专署文化部门举办民间艺人、山歌手培训班,邀请杨葆风、陈军平、熊清兰、郭已、马长坤等文艺工作者讲授文学创作常识和编剧技巧,并协助民间艺人、山歌手整理、改编了《哭调》《快板调》等山歌戏音乐常用的唱腔、曲牌。而后洪兴柏(艺名“火烧山”)、温七九等16位民间艺人、山歌手、组织成立了龙岩专属的大众山歌剧团,编唱了《流浪女》《风雪之夜》《柳树井》等剧目。龙岩山歌戏从村坊土台登上剧院舞台,有了民间职业剧团性质的专业剧团,为政府创办的龙岩山歌戏实验剧团打下基础。

1955年秋,福建省文化局批准,龙岩县山歌戏实验剧团(简称山歌剧团)宣告成立。为办好剧团,促进山歌戏发展,该团延揽与培养各类人才,被戏称为“十二根扁担扛剧团”。至1960年代,演职员达80人左右,各类人才一应俱全。

一般而言,音乐决定剧种的归属。为了完成和完善剧种建设,随福建省艺术馆民歌采风小组的剧团音乐工作者,搜集了闽西山歌小调、歌谣,以及粤赣边区有关资料,经整理改编、创作了100多首曲调,成为闽西山歌戏音乐常用的唱腔与曲板,组织人员赴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学习观摩花鼓戏、采茶戏曲调、粤东客家山歌戏等,吸取其精华,提高演出水平。剧作者移植和改编演出了兄弟剧团的优秀节目《刘海砍樵》《刘三姐》等。自身创作了《卖花线》《生路》《陈客嬷》《双喜临门》等剧目,获得好评。自此以后,龙岩山歌戏成为独立剧种,展现在群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