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码头往事
□ 林东祥
中堡镇是武平县地形地貌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
武平人很多听闻《“三田”换“两洋”》的故事。故事中说,明清时期,由于武平境内没有汀江河,接待上级官员尤其是主管科考的学官不便,故用武平“三田”交换上杭“两洋”,这样,汀江河能够过境,而且有一处宝贵的码头。这个码头就在如今的岭头村——石壁坑渡口。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走访了几位老人,他们是:郑干清(79岁)、郑云树(84岁)、谢振洲(74岁),听他们讲述古渡往事。
老人们说,在没有开通公路之前,汀江河,水上运输和渡口是非常热闹和繁忙的,这边是石壁坑渡口,在这里过渡的很多到紫金山朝佛的香客,对门就是上杭的金山脚下(迳美)渡口,而且对面既是渡口,又是墟市,称为龙潭墟或金山墟。此处水路上接官庄,下通才溪、旧县、南阳、白砂、上杭城乃至永定峰市,既是交通要津,也是物资交易和人员集散地,更是各种信息交汇之地,从长汀船载大米、土纸、木材、大豆,而从峰市或者上杭城满载油盐布匹及各种日用百货副食,在码头上歇脚,掷货,时至黄昏或有其他事,亦在金山墟停留过放,平常都有几十爿船,在夕阳的余晖中,舟楫繁忙,人声鼎沸,很是壮观。
上杭城至汀州(长汀)的官道也在他们村边经过,就近的地名是枧头渡—上石田—马头岽—悦洋—辣子山—大湾埔—风吹口—下坑—千家村。
这里可以称为汀江的“黄金水道”,一江连三县(长汀、上杭、武平),一江带两山(紫金山、梁野山),而且两岸人口稠密,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故饮食也颇具水乡特色。老人们说,在筵席上,鱿鱼、明虎(墨鱼)是桌上必备的,富户则有“八大盘”之排场,一般家庭,则有鱼、米、河鱼汤、红烧肉等富有特色的地方菜,当地有俗语:“三爪圆鱼(甲鱼)四爪鳖,五爪乌龟爱飞别(要扔掉)”,意思是说,在江上捕到三爪圆鱼、四爪的鳖,都是吉兆,而五爪乌龟乃不祥之物,要赶紧扔掉。
渡口码头自有饮食的特色。经济不发达的时候,豆腐就是平民宝贵的蛋白质来源,而汀江豆腐柔嫩、洁白、韧性十足,既可烹煮白豆腐,亦可搭配各种鱼或肉,味美异常,而放排和拉纤苦力则钟爱炸豆腐和豆腐干的,他们富有营养而且廉价,米酒也是最受欢迎的,几乎在渡口的日日夜夜,炊烟飘起处,都有米酒醉人的香气氤氲着。
这条水道更有独一份的景致,就是在寒冬的下雪天,村民一夜醒来,沿河两岸20里地,就有斑斑驳驳的肥美“雪鱼”。那时,老少妇孺出动,随手拿上各种工具到河边捞鱼,不多的功夫有几十斤大大小小的鱼获,只要简单烹饪,就是人间美食。
时光如梭,也像这不息的江水,有些美好的事物让人留恋,但也无可挽回,直到1960年代,这条水道仍然是畅通的,渡口上仍有木船摆渡,上杭城到官庄每天都有汽船往来。老人们说,到了1972年,溯河而上开通公路,慢慢的,陆上交通彻底取代水上交通,这条“黄金水道”,这个数百年的渡口就永远地退役了。汀江是有灵气的河流,当年炸石开路时,他们亲眼见到像锅盖那样的鳖,像小水牛那样的鱼漂在河中,有人不忍烹食。这20多年来,生态恢复越来越好了,他们说,希望有生之年,重见一回锅盖大的鳖,水牛样的鱼,这将是汀江的祥瑞,民众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