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九龙江顺流探古记
漳州市龙海区月港中股码头
漳州市芗城区浦南渡口
漳州市华安县新圩渡口石砌路
■陈龙林 文/图
九龙江是漳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处在万山丛中的漳平人不仅饮着母亲河的乳汁成长,而且依靠母亲河的承载,沟通起山与海的联系,促进两地之间的物资贸易和人员往来,成为古时漳平通向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
笔者曾从漳平溯源考察母亲河,作《九龙江溯源探古记》。此次又从漳平顺流考察九龙江的水路交通史。尽管现在整条干流每隔几十公里都被水电站大坝拦截,但是从史料记载和探访的古渡口、古码头遗迹上,仍然可以想见当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排筏竞放的繁盛景象。
据《漳平县志》记载:“九龙江航道开拓于唐垂拱三年(687)。其时漳州刺史陈元光开发漳州,遣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兄弟三人,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直至雁石,以通舟楫。”九龙江航道的开通,对推动山区与沿海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后人为了纪念刘公三兄弟,在新桥西埔(古称“西湖”)建嘉应祖殿,以记其功;九龙江流域也有诸多分灵“三公庙”,信众广布。
拜赐于九龙三公疏河治水之功,九龙江航道犹今之鹰厦铁路、省道219和漳永高速,在上游山区与漳州沿海之间构筑通渠。山区的木材、毛竹、木炭、土纸、茶叶、笋干、香菇、茶油等土特产品由水运至漳平城关转运华安、漳州、浦南,源源不断销售于闽南地区,部分转口外销东南亚地区。山区所需的食盐、棉布、日用百货、煤油、京果、海产品和中药材,多从漳州运至漳平中转。多少先贤如明代伟大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大旅行家徐霞客,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郑超麟等就是从九龙江乘船走出大山,走到漳州,甚至走向世界。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九龙江水运才因费时费力而日趋衰落。但千年交通线的重要节点仍历历在目。
站在漳平城区中水门旧址看,北岸栈道上市民们在悠闲漫步,了无码头遗迹,但这里曾经是九龙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码头,往来船只都在此停泊,装卸货物。船舶在漳平城区停泊最多时从西门头排到今东门步行桥榕树头,甚至桂林坂一带,有船一二百只。新桥溪、九鹏溪、万安溪、雁石溪、新安溪和往溪南、华安的船筏均汇聚于此,是龙岩直隶州(含龙岩、漳平、宁洋)最大的物资和旅人集散地。上有县城—基泰—白沙—万安,县城—基泰—雁石,县城—卓宅—南洋—宁洋3条航线通客货民船;下有县城—华口—溪南和县城—华口—华安2条航线通客货民船。
竹木排筏漂放是另一种水运方式。有桂林坂和坂尾(古称“杉行”)两个水坞,如今也都建成了栈道。漳平城区以上的上游流域小溪和支流放来的小排筏要在这里解散重新绑扎较大、较长的排筏再流放到华安。
驱车从省道沿江东行来到华口电站。这里高峡出平湖,华口市随着鹰厦铁路建成,已没有了踪影。但这个因处在九龙江干流急折向南和感化溪由北向南的汇流处而靠水运兴起的街市,明清时期就非常繁盛。道光版《漳平县志》载:“华口市在居仁里华寮社小溪入大溪之所”“旧有圩阜,饷馆皆巨侩假借稽察私盐之名,阴行垄断罔利之实。”
继续南行抵华丰松坂头码头。这里也被华安电站大坝拦截成湖,它曾是九龙江上段最繁忙的货运码头,每天有二三十只木船停靠卸货。从漳平到华安的航线,船夫多系漳平人,强壮勇敢,有“纸船铁代公(船夫)”之称。顺流从漳平到华丰半日可达,逆流从华丰返回漳平需两天。此段河面小,滩濑多急,所使用的木船较小(叫梭仔船或扁豆船),逆行需三人拉纤配以竹篙才能航行。
华丰到新圩河段,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布满暗礁,人称“小三峡”,自古不通舟。因此从龙岩、漳平、宁洋上游下来的船上山货都要在松坂头码头卸下,用人工挑运经华丰—岭兜古道抵新圩码头,每天来往挑夫三五百人,多者达千人。途中有3处茶亭,供人歇凉饮茶。
上游下来的木排则可通行,但必须在华安兴洋坂等社将大排拆解重组成小五排才能通过代公濑等险滩。排工也要换成罗溪、福里、赤溪、下坂等本地人,他们凭着熟练的操作技巧,裸着身体,挽着救生藤进行木排流放。
从华丰沿省道穿越红旗山隧道,来到新圩古渡口。千年古榕树、古码头台阶、新圩古街铺,见证着当年的繁华。这里是上游各地货物的中转站和古代“海丝”航运的起始站,是百姓出洋过番谋生的出发地。从龙岩、漳平、宁洋下来的山货和从沿海运进的海货在这里装卸,往下用大船运往浦南、石码、月港,往上用人工挑运越华丰岭到松坂头码头。古渡口有上百只船从事运输业,每天都有船双向对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漳平永福窑也是经官田桂东洋的古道挑运到新圩码头再出海外的。
从华丰下来的木排经过险滩激流放到岭兜泊岸,将小五排重新拆装为大排放运,以节省人力。由于下行江面宽阔,水流平稳,木排上可兼放一些货物。
再往南行抵达漳州芗城区埔南镇。这里是九龙江进入漳州平原的起点,也是因水运而兴的千年古镇。从新圩到埔南的47公里黄金水道使之成为闽西、闽南货物的集中转运点。山区物产水运到浦南后,由行栈代收。许多商贩在此开设行栈。据卢庆顺先生编著《刘氏九龙三公疏河纪闻》一书时采访记录,漳平人曾在这里开设“金万盛”“金和隆”“金协隆”“金怡隆”4家较大纸行和“金文和”杉行;李见龙经营土特产“永丰泰”商行,陈献丹经营木材,吕成宝、吕成金兄弟经营“和兴货栈”,在当地信誉颇佳。走到江边,看到古老的浦南渡口已被夷为平地,但宽阔的江面仿佛让人看到千帆云集的景象。
月港是九龙江顺流探古的最后一站。此处位于九龙江的出海口,江面开阔,“外通海潮,内接山涧”,“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月港是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明景泰到天启年间(1450—1627),月港从一个民间自由贸易港口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外贸中心。彼时从龙岩、漳平、宁洋下来的货物,顺着九龙江,经上段水运在华丰中转,到达新圩古渡口,转用大船,沿江直达浦南码头,最终转运聚集月港,等待出洋。而制造海船的材料,一大批就是从上游山区砍伐的杉松木以木排流放,顺九龙江而下抵月港。当年的港市遗址,今仍依稀可见。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七个古码头。
顺流而下,从漳平中水门码头到漳州月港,九龙江的涛声似千年的历史回响。昔日的樯橹帆影、排筏争流与喧嚣古渡,虽已化作栈道基石、平湖倒影或志书字痕,但这条蜿蜒碧水远不止是货物的通道——她是漳平乃至闽西跳动的血脉,以舟楫为笔,在群山与海洋间书写了沟通与繁荣的史诗。刘公三兄弟的疏凿之功,无数船夫排工的勇毅辛劳,共同铸就了这条“水上航道”。当现代交通取代古老舟楫,母亲河换了新颜,但她孕育的开放进取基因与山海沟通的精神,如同不息的江流,早已融入漳平人的血脉,成为指引未来的永恒力量。九龙江的故事,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奔涌向海的澎湃记忆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