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桥:撂荒复垦现生机


通讯员 黄玉娥

清晨5点,在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的田野上,一台台农机已开始轰鸣作业。返乡大学生傅桥站在田埂边,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测着复垦撂荒地的水稻长势。

“去年这块地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亩产已经突破900斤,今年我们目标是单季亩产1200斤”,他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1992年出生的傅桥,毕业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他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河田镇,成立长汀县十八乡农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水稻规模化种植。他的选择并非偶然——父亲傅木清是“全国种粮大户”,早在2012年就建成福建省首个工厂化育秧中心,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但傅桥并不满足于简单继承父业,他决心用更现代的农业理念和种植管理技术,让家乡的撂荒地重现生机。

河田镇曾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水稻亩产仅400斤。近年来,随着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农田条件大幅改善。2022年,傅桥抓住政策机遇,在长汀县规模流转230亩撂荒地,仅用一个月完成复垦,当年实现亩产900多斤。此后,他又在大同镇利星村、李城村、河田镇伯湖村、罗地村、窑下村等地复垦746亩撂荒地,建设电灌站解决缺水灌溉难题,成为长汀县撂荒复垦面积最大、质量水平最好的新农人。

傅桥的合作社不仅复垦撂荒地,还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无人机飞防:过去人工打药需半个月,现在无人机一天完成,节省30%农药;物联网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精准灌溉施肥;工厂化育秧: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实现育秧标准化,缩短育秧周期15天。2025年,傅桥进一步引入“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通过田间摄像头监测水稻生长,结合气象数据优化种植计划。

傅桥的合作社不仅种粮,还探索“水稻+烟叶”轮作模式,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他整合资源,推广“合作社+项目部”模式,打造“车田寨露营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水稻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此外,他还尝试“认养稻田”模式,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农耕体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