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边界红旗飘


吴小光

有幸随采风团去武平县民主乡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军入闽第一村陈列馆等纪念设施,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小车往高书村开去,还未入村口,就远远看到标有红四军字迹的红旗猎猎,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红色革命气氛,不觉心潮涌动,仿佛将我带回9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武平县民主乡,素有“一脚踏三省”的说法。三省界碑在民主乡坪畲村,南接广东省平远县,北与江西省寻乌县相邻。这个乡有6个村,均是县级革命基点村,其中高书村是红四军入闽第一村。在高书村,我们参观了红军入闽第一村陈列馆,深入朱德同志动员群众讲话旧址赖屋祠堂、横奋垇战斗遗址,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红色战斗足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引发了国民党的惊惶,国民党反动派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先后组织了3次湘赣两省的“会剿”。为了打破闽赣两省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击,1929年2月从江西省寻乌县首次挥师入闽,进入闽粤赣三省的边陲村庄——武平县和平区黄沙村(现为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1929年2月4日,朱德等红军指挥员在赖屋祠堂召集留在村里的群众开征兵动员会,告知群众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动员他们去喊回躲藏的家人,积极参加红军。热情的当地村民打消顾虑后,不但积极参军,还为红四军提供各种物资,维持生活保障及作战需求。

红四军在民主乡高书村首次入闽,播下的革命火种形成燎原之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赤卫队,解决当地群众的疾苦,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为红四军三进闽西、二进民主乡打了坚实的群众根基。

红四军稍作休整后,继而转战闽粤赣边。大柏地战斗取得胜利,彻底扫除了自井冈山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烈火引燃整个闽西。

随后,为了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红四军决定在闽粤赣边境游击。红四军入闽时间虽不长,但是消息很快传遍武平各地,极大唤醒了革命群众,粮食得到补充,战斗力得到增强。红四军入闽是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开创游击战略的一个重要起点,打开了被动的局面,扭转了革命的局势。

东固会师则是走向胜利的新起点。据史料记载,1929年2月中旬,红四军与江西红二、四团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螺坑举行会师大会。毛泽东同志说:“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东固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后的新的革命根据地,东固山与井冈山终于连接起来了,最终要连接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陈毅赋诗赞叹:“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当得知井冈山已经失守后,毛泽东决定放弃井冈山固定区域的武装割据,采取在赣南、闽西更大范围的游击战术。这一战略转折,标志着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开始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高书村有个叫杀人垇的地方。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当年曾是英勇的红军与敌人顽强战斗的战场。1929年2月,红四军从高书村出发,途经横奋杀人垇茶亭时,遭遇钟文才民团的伏击,先头部队措手不及,当场牺牲了10多位红军战士,受伤10多人。红四军奋起反击,前卫连猛冲,将敌军击溃。打扫战场时,当地群众将牺牲的红军战士安葬在茶亭后。横奋垇战斗遗址由此而来。

岁月流转,川流不息。伫立在民主乡高书村这片红色土地上,听着这里的红色革命战斗故事,遥望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的山峰,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闽赣边界。革命的烽火燃遍山河,红四军的旗帜在闽赣边山里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