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潭村里的红色印迹


苏内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崐山公祠

闽西红军第一团团部旧址——铳楼

王坚 文/图

雨过天晴,车子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盘旋而上。车窗外,云雾在连绵起伏的峰峦间聚散飘飞,仿佛置身于缥缈仙境。位于新罗区苏坂镇东南部高山盆地的云潭村,四面石峰环抱,地势险要。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云潭片区有7000多人口,是原中央苏区龙岩县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红军重要的活动据点之一。热心村民陈珊带着我们在老巷古宅中走访,探寻云潭村远去的红色风云。

苏内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公祠

云潭村的红色地标当属陈氏崐山公祠,这座典型的明清古建筑,苏区时期是中共龙岩县委管辖的苏内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村支书陈作强介绍:“1929年夏季,红四军三克龙岩城后,龙岩四乡农民在红四军帮助下,先后建立起区乡苏维埃政权。云潭村成立了苏内区苏维埃政府,后改称为沙和区苏维埃政府。苏内区当时管辖范围包括苏坂沿河一带的云潭、下村、黎山、和目、拱桥、梧地、高山,以及内山一带的上界、中界、下届、土坑、磜头等村庄,地跨龙岩、宁洋(今漳平)两县。”

根据新罗区民政部门档案和老一辈村民口述相传,当年苏内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由云潭瓦洋的陈士林(外号“老林猴”)担任,副主席兼财政部长由云潭村西楼的陈长添担任,文书由云潭村岭兜的陈静波担任,赤卫队队长由云潭岭兜的陈瑞甲担任。陈文河担任区苏交通员,负责与红军接头。还有不少村民参加苏内区(后为沙和区)苏维埃政府工作。遗憾的是,这些早期的云潭革命骨干,绝大多数都在战争年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苏区时期,云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仅云潭村就有红军烈士29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势力疯狂复辟,云潭一带的红色政权遭到破坏。崐山公祠外墙上的“苏内区苏维埃政府”八个墨书楷体大字被反动派用石灰水涂抹遮盖了。经过多年风吹雨打,石灰逐渐脱落,这个红色标志才重新显现。近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崐山公祠已打造成云潭村红色文化纪念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闽西红军第一团团部旧址——铳楼

云潭村里有一座土木结构的三层铳楼,最初是为防土匪流寇而建。随着革命洪流席卷而来,这座普通的楼房和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2月,根据指示,龙岩县委以县赤卫军总队为基础,抽调各区部分武装,组建闽西红军第一团,团长邓毅刚、政委郭滴人、参谋长魏成东,下辖三个营,同时扩编工兵营、列宁队、特务大队等分队。3月,红一团进驻云潭村就地休整。

红一团来到云潭村,极大地鼓舞了云潭民众的革命斗志。当时,团指挥部就设在离崐山公祠约200米的铳楼。据老红军陈文河生前回忆,铳楼内原设有参谋处、军需处、宣传处等机构。当时朱德军长化名随红一团进驻云潭,住在村里的三角圩(现陈文中厝),陈文河就是当时站岗的警卫人员之一。

71岁的村民陈德清回忆:“听我母亲洪春良说,那天傍晚,红军指战员进村后,几个背着背包、斗笠的红军战士到我们家找水喝。我奶奶看到红军一路劳累,就叫母亲赶紧把煮好的稀饭端给他们吃。吃完稀饭,一个红军干部把随身带的一面玻璃镜子送给奶奶作为纪念,这面镜子我们家一直使用到现在。红军的指挥部设在铳楼里,旁边三角圩的大坪里有不少红军伤员,村里几座宽敞的民房也都安置了红军伤员治疗休养。”

云潭暴动领导人陈庆云烈士故居——月星堂

云潭村瓦洋路128号是一座工艺讲究的传统宗祠建筑,这里就是云潭农民暴动领导人陈庆云烈士的故居“月星堂”。78岁的烈士后人陈春兰对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我的母亲卢秀花于1913年出生在易家邦,16岁时嫁给我父亲为妻。听母亲说,父亲从小聪明好学,勤劳能干。在原省立第九中学(现龙岩一中前身)读书时,父亲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父亲一边在漳平拱桥的磜头教书维持生计,一边利用平民夜校,宣传发动家乡附近的贫苦农民开展抗租抗税运动。民国18年,为配合红军攻打龙岩,担任云潭乡党支部书记的父亲,组织发动了农民暴动。”

据陈春兰介绍,陈庆云家靠山,便于联络开会和疏散,所以成为村里的活动据点。陈庆云的父亲经常帮助地下党和苏维埃政府送情报。1934年红军长征后,陈庆云留在当地打游击,担任宁洋县(今属漳平市)党太区游击队队长。在反“清剿”战斗中,陈庆云不幸被俘,被关进漳州监狱。1937年斗争形势较为缓和,陈庆云的家人花钱打通关系,把他从监狱里救了出来。出狱后,陈庆云继续坚持斗争,经常到云潭下村的打石坑和魏金水、吴潮芳等人接头。他还利用走亲戚的时机,趁夜色把革命传单贴在易家邦至合溪各个村庄的街头巷尾,给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震动。

1940年底,陈庆云因被叛徒出卖再次被俘,遭受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双腿被打残。1941年,敌人把陈庆云押到龙岩后北门,关进石灰窑残忍杀害。陈庆云牺牲后,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妻子、孩子、嫂嫂等被关押,家里的财物被抄光。他的父亲得知消息逃了出去,每天东躲西藏度日。

往事如风,深藏着曾经的血泪伤痛,先辈们舍生忘死的无字丰碑,永远矗立在云潭子孙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