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的家风“传家宝”


庄颖

邓子恢(1896-1972),又名绍箕,龙岩新罗区人。他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邓子恢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而且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家庭、家教和家风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表率,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家风“传家宝”。

对党绝对忠诚老实

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政治要求、政治试金石。邓子恢早年曾赴日本寻求救国之道,归国后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与张鼎丞、谭震林并称为“闽西三杰”。抗战时期,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鼓励胞弟邓子鸣、长子邓毅生和侄儿邓复生走出乡里,参军抗日。在“皖南事变”中,侄儿邓复生不幸惨遭国民党杀害;弟弟邓子鸣和长子邓毅生不幸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受尽折磨,但铁骨铮铮,绝不叛党。后来邓毅生虽逃出敌营,但长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1946年底才与父亲相逢并接上组织关系。得知邓毅生在写脱党期间的报告时,邓子恢再三教育他对党组织要绝对忠诚老实,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把情况写清楚。

邓子恢曾在党内遭到几次大的错误批判,被扣上了种种帽子和罪名,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1972年12月10日,邓子恢与世长辞。妻子陈兰告诉孩子们,父亲临终弥留之际,常喊的一句话是:“红四军来了,快去!快去!毛主席在等着我们呐!”终其一生,邓子恢都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追随者与祖国忠诚的守卫者。他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信仰,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和子女,成为这个家庭的传家之宝。

牢记人民不忘本

邓子恢是党内公认的农村问题专家,是一位真正和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虽身居要职,但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从未改变,除非重大节庆或接见外宾,平时总是一身粗布衣装,脚蹬一双布鞋。邓子恢常常教育子女不要忘本,要吃苦耐劳,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在给孩子们讲述闽西游击战争中老百姓拼着性命为他们通风报信、送粮送药的故事时,他十分动情地说: “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求子女们“心里一定要时刻惦挂着群众”。

邓子恢对于自家的生活,总是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而对于老家来访的乡亲,他总是热情招待,尽量去接济。正如陈兰所说:“‘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已成了我们的家风。”后来,陈兰还节衣缩食捐款给老家贫困山区,建起了“陈兰希望小学”。在父母的影响下,子女们始终和老区的乡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心里永远念着群众,想着民生,这是父亲留给他们最丰厚的精神遗产。

坚决不搞特殊化

邓子恢的一生与农村、农民紧紧相连。他为农民、为群众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呕心沥血,却从不为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谋算半分,反而是坚决要求亲属子女不能有沾光的思想,培养子女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小女儿邓小燕回忆说:“姐姐下乡插队,在北大荒饱受冻疮之苦,父亲就鼓励她说‘当农民就应该接受锻炼’;弟弟在部队上喂猪,父亲就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喂猪的书给他寄过去,鼓励他学好生产知识,把猪养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我去当兵,他送给我《十万个为什么》,鼓励我多加学习。”邓子恢注重教育子女公私分明,坚决不搞特殊化。他要求家人不许动用公车、不得使用公用汽油,甚至1971年他重病之际,女儿邓小梅来京探望,也得自行解决交通问题。在子女们的工作分配上,邓子恢也坚决要求不搞特殊化,而是要子女们服从国家的需要。儿子邓瑞生和妻子毕业后服从安排调到湖南湘潭电机厂,在普通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了退休。在邓子恢的影响下,子女们从来没有高级干部子弟的优越感,从不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坚持不搞特殊,凡事自立自为。

邓子恢的家风“三宝”,至今仍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家风建设的生动教材,也是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学习榜样。